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一  甲骨文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甲骨文用一横画表示一个数目,这和结绳记数有关。“一”的字形,从初文到现在,几乎没有什么变化。陈彭年《广韵》:“一,数学始也(一是数目的开始)。”“一”的本义是数目字“一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一。数词(翻译时,“一”后面的量词可根据上下文义补出)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百发失一(射一百次,有一次失误),不足谓善射(也不能够称做好射手)。”现如:一千;一万。又表序数“第一”。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二回:“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: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,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,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。”

②由“一”引申为“全”、“满”。形容词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一国之人皆若狂(全国的人都像发狂一般高兴)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二回:“这有什么要紧,筋都叠暴起来,急的一脸汗。”现如:一身是胆。

③由“全”引申为“一样”、“相同”。形容词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(古今一样),人与我同耳(别人和我是相同的)。”现如:长短不一;一视同仁。

④由“一样”引申为“纯一”、“纯正”。形容词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故水一则人心正(所以水纯一,那么人心就纯正)。”

⑤由“一样”又引申为“专一”、“一致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(蚯蚓没有长坚利的脚爪和牙齿),筋骨之强(也没有强有力的筋骨肌肉),上食埃土([可是它能够]向上吃细泥土),下饮黄泉(向下喝地下的泉水),用心一也(是因为它的意志专一)。”现如:一心一意。

⑥由“一”又引申为“统一”。动词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夫金鼓旌旗者(金鼓旌旗这些东西),所以一人之耳目也(是用来统一官兵的视听的)。”

⑦虚化作副词、连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一概”、“一切”、“都”、“竟”、“一旦”;“有时……有时”等,或不译。现作副词。表示突然动作或现象的如:甩手一走;眼前一黑。用在重叠动词之间,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尝试性的如:笑一笑;尝一尝。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18 14:45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