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 dǐ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一个上有双耳、中间为腹、下有三足的圆形铜鼎形。小篆下部变为四足。《说文》:“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”“鼎”的本义指“烹煮的炊具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烹煮的炊具。名词。《易·鼎》:“鼎折足(就像折断鼎足),覆公𫗧(打翻了王公的美食),其形渥(弄成湿淋淋、水汪汪的)。”现如:人声鼎沸。
②相传夏禹铸九鼎,为传国重器,由此引申“指王位或国家政权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(楚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。注:问鼎轻重,表示要篡夺周的政权)。对曰(〔王孙满〕回答说):‘在德不在鼎(〔鼎的大小轻重〕在于德,而不在于鼎的本身)……周德虽衰(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),天命未改(天命并没有改变),鼎之轻重(鼎的轻重),未可问也(是不能询问的)。’”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(毛遂先生一到楚国,使赵国的地位,比九鼎、大吕还贵重)。”现如:一言九鼎。
③由“王位或国家政权”引申指“三公、宰辅、重臣之位”。名词。《后汉书·陈球传》:“公出自宗室(公〔刘郃〕出自皇族),位登台鼎(在台辅重臣位上)。”
④由“王位”又引申为“显赫”、“盛大”。形容词。白行简《李娃传》:“君当结缓鼎族(您应和大族美女结合)。”现如:鼎力相助;大名鼎鼎。
⑤因鼎有三足,所以又引申为“三方并立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三分天下(这样您可以跟他们三分天下),鼎足而居(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维持着)。”现如:鼎持;三国鼎立。
⑥由“炊具鼎”又引申指“卦名”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名词。《易·鼎》:“彖曰(《象传》说):鼎(鼎卦),象也(是卦的形状像鼎)。
⑦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正当”。贾谊《陈政事疏》:“天子春秋鼎盛(皇上正当壮年)。”现如:鼎盛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