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与“上”相反,短画放在长画下面,表示位置在下。是个指事字。晚周的金文写作下,和今天的“下”字几乎同形,这大概是因为“下”与 “上”容易相混,所以才在“下”的中间加一直画,以别于“上”。这实际上是将“上”反过来写。《说文》:“下,底也,指事。”“下”的本义是“位置在低处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位置在低处。与“上”相对。方位名词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(所以飞九万里那么高,风也就在鹏的下面了)。”现如:楼下;树下;山下。
②由“位置在低处”引申为“地位低的”。跟“高”相对(上古没有“低”字,凡“低”的意义都用“下”)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下臣不幸(地位低的我很不幸运),属当戎行(适逢在戎车行列)。”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使贤者居上(让贤人处于上位),不肖者居下(不贤的人处于下位)。”现如:下级服从上级。又引申指“部下”。名词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若事之不济(如果事业不能成功),此乃天也(这就是天意了),安能复为之下乎(怎么能够再作曹操的部下呢)?”
③因“地位低的”含有“低于”意,由此引申为“低于”、“少于”。动词。晁错《言守边备塞疏》:“要害之处(要害的地方),通川之道(通达河川的渡口),调立城邑 (建立城市),毋下千家(不少于千家)。”现如:到场观看的不下三百人。
④由“地位低的”引申作对尊者自谦之词。《水浒传》第三回:“下官问了情由,合行申禀老经略相公知道,方敢断遣。”
⑤由“地位低的”引申为“等级、质量低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孙膑列传》:“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(孙膑看到那些马匹的脚力相差都不太多),马有上、中、下辈(马分有上、中、下三等)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能谤讥于市朝(能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失),闻寡人之耳者(传到我的耳朵里的),受下赏(给予下等奖赏)。”现如:下策;下品;下等。
⑥由“位置在低处”又引申为“次序在后面的”。方位名词或形容词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案圣贤之言(考察孔子的言论),上下多相违(前后多互相矛盾)。”现如:下月;下卷;下册;下一个。
⑦因“位置在低处”有“不如人”之意,由此引申为“不如”动词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今之众人(现在的一般人)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(他们不如圣人又更远了)。”
⑧由“位置在低处”又引申为“走下”、“降下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揖让而升(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堂),下而饮(走下堂来然后喝酒)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我腾跃而上(我飞跃升高),不过数仞而下(只不过几仞的高度也就降下来了。仞: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)。”现如:下山;下楼。
⑨由“走下”引申为“去”、“到……去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于是使斯下韩(于是派李斯到韩国去)。”现如:东下;南下;顺流而下。又特指“到下层、基层”。如:他下乡了;我明天下厂实习。
⑩由“去”引申为“退出”、“离开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楚王叱曰(楚王大声斥骂道):‘胡不下 (为什么不退下)!’”现如:轻伤不下火线;他已下岗了。
⑪由“退出”引申为“拆除”、“除掉”。动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过三日再不出,叫人来摘门下瓦。”现作“拆除”。如:下枪;下零件;下货。
⑫由“退出”引申为“退场”。动词。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周冲:‘你给太太再拿一个杯子来,好么?’ (四凤下)”。现如:八一队的四号下,三号上;这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
⑬由“退出”引申指“按规定时间结束工作或学习”。动词。如:下了班了;下了课请你到办公室来一下。
⑭由“到……去”引申为“进入”。动词。如:下水;下馆子;下考场。
⑮由“进入”引申为“投入”、“置入其中”。如:棉花昨天刚下了种;在那儿下过几网,没网到鱼;水开了,快下面条。
⑯由“投入”引申为“用”、“从事”。动词。李文蔚《燕青博鱼》第一折:“多谢你个良医肯把金针下。”现作“从事”。如:下围棋。
⑰由“用”引申为“做出”。动词。如:下决心干到底;你这个结论下得太早了。
⑱由“做出”引申为“安扎”。动词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七回:“可于关之左右,依山傍林,下十余个寨栅,迎敌曹兵。”
⑲由“安扎”引申为“留宿”。动词。《警世通言·玉堂春落难寻夫》:“到天晚寻宿,又没人家下他。有人说:‘想你这个模样子,谁家下你?’”
⑳由“进入”又引申为“里”、“里面”。名词。佚名《货郎旦》第二折:“你肯与我做个义女儿,我养活你,你意下如何?”现如:这事不在话下,一定能办好。
㉑由“里面”引申表示“属于一定的范围、处所、条件等”。名词。如:名下;部下;手下;领导下;统帅下;指挥下。
㉒由“里面”又引申表示“某个时间或时节”。名词。如:快到年下啦,得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。
㉓由“某个时间”引申为“点”。表示时间单位。名词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十回:“小云在身边取出表来一看,吐出舌头道:‘三下(点) 一刻了。’”
㉔由表示时间单位的“点”引申用作量词。指“动作的次数”。如:钟敲了四下;树枝摆动了几下;你打了他几下?
㉕由“降下”引申为“下达”、“颁布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趣使使下令(急忙派使者下达命令)。”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令下(命令下来),遂缚以出 (就捆绑着带出来),不羁晷刻 (片刻也不停留)。”现如:下令。
㉖由“下达”引申为“投送”。动词。《水浒传》第九回:“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。”现如:下请帖。
㉗由“降下”又引申为“攻克”、“攻下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攻大泽乡 (进攻大泽乡),收而攻蕲(〔胜利后〕收回兵力又攻打蕲),蕲下(蕲被攻克)。”李白《梁甫吟》:“东下齐城七十二(向东攻下齐城七十二座)。”
㉘由“降下”又引申为“弯下”。动词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引绳而束缚之(〔东郭先生〕用绳子捆绑了它),下首至尾 (狼把头弯下到尾部),曲脊掩胡(弓着脊梁掩护住下巴)。”
㉙由“降下”又引申指“动物生产”。动词。如:下猪崽;鸡下蛋了;猫下小猫了。
㉚由“降下”虚化作助词。用在动词后:①表示“能容纳”。如:这间屋子八个人也住得下;这提包装得下装不下五斤面?房间里能放下两张床。②表示“趋向”或“继续”。如:船渐渐沉下去了;你把话说下去;他忍耐不下去了;有人从山坡上滑下来了。③表示“动作的完成”或“结果”。如:卸下机器的零件;脱下皮鞋,换上拖鞋;摘下几朵野花;发下誓;打下基础;留下地址;写下日记;记者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