庚 gē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有耳可摇的乐器形。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小篆讹变成两手举干戈形。隶变作,后写作庚。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:“庚字小篆作两手奉干之形,然于骨文金文皆不相类。”“观其形製,当是有可摇之乐器;以声类求之,当即是钲。”“庚之本义其失甚古,后行之义……盖出假借。”“庚”的本义指“乐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借作“天干的第七位”。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的“庚”。名词。与地支相配,用以纪年、月、日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庚午之日(庚午那一天),日始有谪(太阳开始有灾)。”
②由“庚”的“纪日”引申指“伏天”。农历杂节三伏,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,叫初伏;第四个庚日为中伏;第五个庚日为末伏。名词。黄昇《酹江月·题玉林》:“西风解事(西风善解人事),为人间、洗尽三庚烦暑(为人间吹刮尽三伏天的烦闷暑热)。”
③由“庚”的“纪年”引申指“年龄”。名词。《西游记》第五回:“(蟠桃)紫纹湘核,九千年一熟,人吃了与天地齐寿,日月同庚(年龄)。”现如:同庚;年庚。
④因“干支”是循环使用的,所以又引申为“更替”、“改变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律书》:“庚者言阴气庚万物(‘庚’是说明阴气改变了万物),故曰庚(所以称为庚)。”
⑤因“天干”的循环使用含有“回还”意,所以又引申为“赔偿”、“偿付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季子皋葬其妻(季子皋安葬他的妻子),犯人之禾(侵害了人家的庄稼),申祥以告(申祥将这事告诉了季子皋),曰(说):‘请庚之(请赔偿庄稼的主人)’。”
⑥借指“五行属金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一》:“庚午之日(属金火那一天),日始有谪(太阳开始有灾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