缶 fǒu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是一个器皿的盖,下部是一个盛酒浆的瓦器。金文将上部的盖变成“午”,即“杵”,表示用杵在器皿中捣黏土,用以作陶器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缶,所以盛酒浆。秦人鼓之以。象形。”“缶”的本义是“盛酒浆的瓦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盛酒浆的瓦器。大腹,小口,有盖。也有铜制的。名词。《易·坎》:“樽酒(一壶酒),簋贰(两盘),用缶(用盛酒浆的瓦器盛着)。”
②由“盛酒浆的瓦器”引申为“汲水的瓦器”。名词。《易·比》:“有孚盈缶(有诚心像装满汲水的瓦器的水那样充盈),终来有他(到头来还会有别的好处)。”
③因“缶”是有容积的,所以由“盛酒浆的瓦器”又引申作量词。古容量单位,等于十六斗。一说三十二斗。
④由“盛酒浆的瓦器”引申作“古代的一种瓦质打击乐器”。名词。《易·离》:“日昃之离(碰上太阳偏西),不击缶而歌(不敲打着瓦缶唱歌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