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 qìng 慶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鹿皮包着一颗心。古代祝贺人家喜事,用鹿皮做礼物,表示带着鹿皮,以至诚之心来祝贺。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小篆将鹿皮尾讹变成“夂”。《说文》:“慶,行贺人也。从心,从夂,吉礼以鹿皮为贽,故从鹿省。”“庆”的本义是“祝贺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祝贺。动词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苏秦见齐王 (苏秦见了齐王),再拜(行了再拜礼),俯而庆(低下头时,向齐王表示祝贺),仰而吊 (抬起时,却又向齐王表示哀悼)。”现如:庆贺;庆功大会;庆祝五一劳动节。
②由“祝贺”引申为“可庆贺的事”。名词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晋国有忧(晋国有丧事),未尝不戚(没有不悲伤的),有庆 (有可庆贺的事),未尝不怡(没有不愉快的)。”现如:喜庆;大庆。又引申为“值得庆祝的周年纪念日”。如:国庆;校庆。
③由“祝贺”又引申为“赏赐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俊杰在位(能干杰出的人处在上位),则有庆(那就有奖赏);庆以地(奖赏给土地)。”
④由“祝贺”又引申为“善事”。名词。《书·吕刑》:“一人有庆(一人办了好事),兆民赖之(万民都受益),其宁惟永(国家的安宁就会长久了)。”
⑤由“祝贺”又引申为“福”。名词。《易·坤》:“积善之家(积善的人家),必有余庆(必然有多余的福遗留给子孙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