函 há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外部像一个匣子,匣子里面是一支箭。合起来,表示盛箭的器具。小篆发生讹变,不像盛箭器具了。《汉语大字典》:“王国维以为像‘盛矢之器。’”“隶作函。”“函”的本义是“盛箭器具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指“匣子”。名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既已无可奈何(事情已经发生了,也没有办法挽回),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(于是就收起樊於期的首级),函封之(用匣子封藏起来)。”
②由“匣子”引申指“封套”、“套子”。名词。张彦远《法书要·武平一徐氏法书记》:“楷书每函可二十余卷(楷书每个封套有二十多卷)。”
③由“封套”引申为“信封”。名词。吴质《答东阿王书》:“发函伸纸(打开信封,拿出信纸)。”又引申指“书信”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刘晔传》注引《傅子》:“每有疑事(每遇疑惑不解的事),辄以函问晔(就用书信请问刘晔)。”现如:来函;发函;去函;函件;公函;函授。
④因“匣子”是存放东西的,所以由“匣子”又引申为“容纳”、“包含”。动词。《淮南子·诠言》:“函牛之鼎沸(容纳得下一头牛的鼎煮沸了),而蝇蚋弗敦入(而蚊蝇是不敢进入的)。”
⑤由“容纳”引申为“陷入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所以隐忍苟活(所以忍辱偷生),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(陷入污秽境地而不推辞),恨私心有所不尽(是遗憾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充分发扬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