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 shǐ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上部是一个捕捉禽兽的长柄网,右下角是一只右手,合起来表示捕猎。金文与甲骨文相似。小篆在左边加“人”,表示人在捕猎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从又持
,以搏取野兽。”“使”的本义是“捕猎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为“命令”、“派遣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郑伯使祭足劳王(郑伯令祭仲足去慰问周天子),且问左右(同时问候他的左右随从)。”《水浒全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若得如此,宋江星夜使(派遣)人回家搬取老父,以绝根本。”现如:迫使;支使;使人前往。
②由“命令”引申为“让”、“致使”。动词。《诗·郑风·狡童》:“维子之故(为了这人的缘故),使我不能餐兮(使我不能吃好饭)!”杜甫《蜀相》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(可叹平定中愿的大业未竟,你却先已死去),长使英雄泪满襟(永远使古今英雄无限感慨,泪湿衣襟)。”现如:使人高兴。
③由“命令”又引申为“支配”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重,则能使轻(权势重大,就能支配权势轻微的臣民);静,则能使躁(处在君位上而虚静无为,就能支配不在君位上的浮躁的臣民)。”
④由“支配”引申为“驾驭”。动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十九回:“那船便使(驾驶)转来,望小港里窜着走。”萧红《桥》:“她的手没有把握的使(驾)着小车在沟旁乱跑起来。”
⑤由“命令”又引申为“役使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节用而爱人(节约费用,爱护官吏),使民以时(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)。”
⑥由“役使”引申指“佣人”、“奴仆”。名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七回:“林冲见说,吃了一惊,不顾女使(仆)锦儿,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侯家。”
⑦由“命令”又引申为“用”、“做”。动词。《文明小史》第十五回:“至少也得几百块钱,少了不够使(用)的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十六回:“若说服里娶亲,当真使(做)不得。”现作“用”。如:使劲;使用;这支笔很好使。
⑧由“命令”又引申为“受命出使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使于四方(受命出使外国),不辱君命(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),可谓士矣(可以叫做‘士’了)。”
⑨由“出使”引申为“使者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:“栾书伐郑(栾书攻打郑国),郑人使伯蠲行成(郑人派遣伯蠲求和),晋人杀之(晋人杀了他),非礼也(这是不合于礼的)。兵交(两国交兵),使在其间可也(使者可以来往两国之间)。”
⑩由“使者”引申为“官名”。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“使”。名词。如:节度使;转运使;通政使;布政使;按察使。近代派驻外国的外交官称“大使”。
⑪由“命令”又引申为“听从”、“顺从”。动词。《诗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云不可使(如说坏事不可听从),得罪于天子(就要得罪于天子);亦云可使(如说坏事可以听从),怨及朋友(招怨朋友从此始)。”
⑫取“听从”的反意,引申为“放纵”。动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四十一回:“你今日既到这里,不可使(放纵)你那在江州性儿。”
⑬虚化作连词。相当于“假若”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(如果才能的美妙比得上周公),使骄且吝(假若骄傲而吝啬),其余不足观也已(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)。”现如:假使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