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 bǎo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用手抱孩子或以背背孩子形。金文在“子”的下端加一撇,表示手臂弯过来抱孩子的简形。小篆又在“子”的左下方加一点,“子”变成“呆”,像两手抱孩子腿形。唐兰《殷虚文字记》:“负子于背谓保,引申之,则负之者保。”“保”的本义是“负幼儿于背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负幼儿于背。动词。《书·召诰》:“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(人们只知背着、抱着、牵着、扶着他们的妻子儿女),以哀吁天(悲哀地呼告上天),徂厥亡(诅咒纣王灭亡),出执(企图脱离困境)。”
②由“负幼儿于背”引申指“保姆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保受乃负之(然后,保姆接过小孩抱着),宰醴负子赐之束帛(膳宰用一献之礼及五匹帛酬谢抱小孩的士)。”
③由“保姆”引申为“养育”。动词。《书·康诰》:“若保赤子(要像养育初生婴儿一样保护臣民),惟民其(臣民就会康乐安定)。”
①由“保姆”又引申为“安定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保民而王(用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去实现统一),莫之能御也(这就没有谁能够阻挡得了)。”
⑤由“保姆”又引申为“保佑”、“庇护”。动词。《书·召诰》:“今相有殷(现在观察殷代),天迪格保(上帝教导好好庇佑)。”《宋史·杨延昭传》:“朝中忌嫉者众(朝中忌妒的人多),朕力为保庇(我极力为其佑护),以及于此(才到现在这样)。”现引申为“护着不让受损害”。如:保护;保健。
⑥由“庇护”引申为“依附”。动词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女处已(你安居了),人将保汝矣(别人就会依附你了)。”
⑦由“保姆”又引申为“守卫”。动词。《诗·大雅·崧高》:“往迈王舅(去吧,我的好大舅),南土是保(南土你去守卫吧)!”现如:保卫;保家卫国。
⑧由“守卫”引申为“占有”、“占据”。动词。《诗·唐风·山有枢》:“宛其死矣(忽然一天你死去),他人是保(徒让别人来占有)。”《隋书·周尚法传》:“时有齐郡人王薄、孟让等举兵为盗(这时有齐郡人王薄、孟让等起兵为寇),众十余万(有部卒十多万人),保长白山(占据了长白山)。”
⑨由“占有”引申为“仗持”、“凭借”。介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(依靠了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抚养百姓的俸禄),于是乎得人(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)。”
⑩由“守卫”又引申为“保持”。动词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立春保泽(立春时土地保持湿润),冻虫死(虫被冻死),来年宜稼(来年就适宜种庄稼)。”
⑪由“守卫”又引申为“负责”、“担保”。动词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令五家为比(命令相邻的五家作为一比),使之相保(使他们互相担保)。”《隋书·李密传》:“公但列阵以待(您只管列阵以待),保为公破之(负责为您击败他)。”现如:保荐;我敢保他一定做得好。
⑫由“担保”后引申为“保证人”。名词。鲁迅《呐喊·明天》:“托他作一个保(保证人),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。”
⑬因为要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担保,所以由“担保”引申为“知晓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:“壹心而不豫兮(我的心志专一毫不犹豫啊),羌不可保也(顾君心却不可知晓)。”
⑭由“保姆”又引申指“佣工”、“仆役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穷困(栾布家里穷困),赁傭于齐(在齐国当佣工),为酒人保(做了酒店的酒保)。”
⑮借指“旧时户籍编制单位”。名词或量词。《隋书·食货志》:“五家为保(五户人作为一保),保有长(保有一保长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