浊 zhuó 濁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水”,这里指水名;右边是“蜀”,本指蚕虫,象形,这里借作表声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浊水。出齐郡厉妫山,东北入钜定。从水,蜀声。”“浊”的本义指“浊水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水名。浊水河。名词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遂出革车千乘(于是秦王就派出一千辆战车),卒万人(一万名士兵),属之子蒲与子虎(交给子蒲和子虎指挥),下塞以东(出了关塞向东进兵),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(与吴国人在浊水河地区交战,并把他们打得大败)。”
②由“浊水河”引申指“液体不清亮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:“相彼泉水(看那泉水潺潺流),载清载浊(有时清澈有时浑浊)。”现如:浑浊。
③由“液体不清亮”引申为“昏暗不明”。形容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栗氏》:“凡铸金之状(冶铸青铜的情状):金与锡(以铜与锡为原料〔初炼时会冒出黑浊的气体〕),黑浊之气竭(黑浊的气体没有了),黄白次之(接着冒出黄白的气体)。”
④由“昏暗不明”引申为“混乱”、“昏乱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(太史公说):‘平原君,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(平原君是一个风度文雅的,在混乱时代的好公子),然未睹大体(可惜他不晓得大体)’。”
⑤由“昏乱”引申为“贪鄙”、“卑劣”。形容词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屈原曰(屈原说):‘举世皆浊我独清(人人都贪鄙只有我高洁),众人皆醉我独醒(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),是以见放(所以我被流放)’。”现作“卑劣”。如:恶浊。
⑥由“液体不清亮”又引申指“声音低沉粗重”。形容词。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若以道化(如果用法术来改变世道人心)、行正理(按照正确的原则来办事)、不趋富贵(不去投靠豪门贵族)、事上而求安(只是一心侍奉君主来求取安乐),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也(这就好像是聋子想要辨别声音的高扬清亮和低沉粗重),愈不几矣(更加没有什么指望了)。”现如:浊音;浊声浊气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