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 shū 書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部是“聿”,“聿”的甲骨文作
,是手握笔的形状;下部是“者”,“者”即“著”,有“著明”意。合起来手拿笔使文字显明出来,也就是“书写”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隶变时,下部“者”省为“曰”。《说文》:“书,箸也。从聿,者声。”“书”的本义是“写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写。动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斫大树白而书之曰(将那大树面路的树干砍去树皮,让它露出光滑洁白的树身,然后在上面写道):‘庞涓死于此树之下。’”现如:书写。
②由“写”引申为“文字”。名词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结绳而治(上古时候用绳子打结来记事)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(后代圣人用文字契据来代替结绳记事)。”
③由“文字”引申为“字体”、“字形”。名词。如:篆书;隶书;楷书;草书;行书。
④由“文字”引申为“六书”,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。名词。六书即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指事、假借、谐声。
⑤由“文字”又引申为“书籍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路曰(子路道):‘有民人焉(那地方有老百姓),有社稷焉(有土地和五谷),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(为什么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)?’”现如:我上学读书。
⑥由“书籍”引申为“历书”。名词。《古诗·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视历复开书(翻开看历书),便利此月内 (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)。”
⑦由“书籍”又引申特指《尚书》。名词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书云(《尚书》上说):‘孝乎为孝(孝呀,只有孝顺父母),友于兄弟(友爱兄弟),施于有政(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)。’是亦为政 (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)。”
⑧由“书籍”又引申为“书信”。名词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一男附书至(有一个儿子托人带信来),二男新战死(信上告诉说,两个儿子最近已经战死了)。”现如:家书。
⑨由“书籍”又引申为“文件”。名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却因讲亲的时节,不曾写个婚书(文件),没有凭据。”现如:请战书;申请书
⑩由“写”又引申为“书法”。名词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每自称(〔王羲之〕常自称):‘我书比钟繇(我的书法与钟繇相比),当抗行(应是并驾齐驱)。’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