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,右上部是一只手。连起来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。《常用汉字详解字典》:“像一只手揿住一个跪着的人,使他降服的样子。”金文左边加了一条船(舟),表示令其服从的人上船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隶变时,将“舟”变成“月”。“服”的本义是“降服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降服、畏服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二柄》:“夫虎之所能服狗者(老虎之所以能降服狗),爪牙也(是因为它有锋利的脚爪和牙齿)。”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强毅以与人(坚强刚毅而又能与人交往),博学以知服(学识广博却又能畏服先代贤人)。”
②由“降服”引申为“平服”。动词。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十三:“曹操以裴潜代郡太守(曹操任用裴潜作代郡太守),服鸟丸三单于之乱(平服了鸟丸三单于的祸乱)。”
③由“降服”又引申为“服从”、“顺从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举直错诸枉(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,放在邪曲人之上),则民服(百姓就服从了);举枉错诸直(若是把邪曲的提拔出来,放在正直的人之上),则民不服(百姓就会不服从)。”现如:服从领导;说服。
④由“服从”引申为“信服”、“佩服”。动词。王安石《上蒋郎书》:“天下之人(天下的百姓),孰不惮执事之威名(哪个不畏惧执事的威名),服执事之德望(信服执事的德泽声望)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四回:“籍服其高见(伊籍佩服他的高见),自此常与玄德往来(从此经常与刘玄德往来)。”现作“信服”。如:心里不服;心悦诚服。
⑤由“信服”引申为“思念”。动词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求之不得(空想总是不能得),寤寐思服(梦寐之中思念切)。”
⑥由“服从”又引申为“承受(刑役)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故善战者服上刑(所以对那些爱好战争的人应承受最重的刑罚),连诸侯者次之(到处游说挑动诸侯的人应该处以第二等重刑)。”
⑦由“承受”引申为“职位”、“职事”。名词。《书·酒诰》:“越在外服,侯甸男卫邦伯(在外地的侯、甸、男、卫、邦、伯诸侯);越在内服,百僚庶尹惟业惟服、宗工越百姓里居(在朝中的各级官员、宗室贵族以及退住在家的官员)。”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释服》:“外服内服,即外职内职,犹后世言外官京官也。”
⑧由“职事”引申为“从事”。动词。《书·酒诰》:“肇牵车牛(农事完毕后,勉力牵牛赶车),远服贾用(到外地去从事贸易)。”
⑨由“从事”引申为“实行”。动词。《书·召诰》:“兹殷多先哲王在天(这个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都在天上),越厥后王后民(因此殷商后来的君主和臣民),兹服厥命(才能够实行其君王之命)。”
⑩由“实行”引申为“练习”、“熟习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:“君子之服也(君子要练习‘三无’),犹有五起焉(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明它的含义)。”王通《文中子·王道》:“服先人之义(熟习先人的道义),稽仲尼之心(考证孔子的思想)。”
⑪由“练习”引申为“适应”、“习惯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橘颂》:“后皇嘉树(天地间的好树种),橘徕服兮(橘一生长起来就适应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啊)。”现如:不服水土。
⑫因“衣服”对人体来说,也是一种服饰,所以由“从事”又引申为“衣服”、“服装”。名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余幼好此奇服兮(我从小就喜爱这奇伟的服装啊),年既老而不衰(年岁已经老了,爱好还没有衰减)。”现如:制服;军服;学生服;服装整齐。
⑬由“衣服”引申特指丧礼规定穿的“丧服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齐谷王姬之丧(王姬死了,齐国向鲁国报丧),鲁庄公为之大功(鲁庄公为她作了大功等级的丧服),或曰(有人说):‘由鲁嫁(王姬是经由鲁国嫁出去的),故为之服姊妹之服(所以应为她穿姊妹的丧服)’。”
⑭由“丧服”引申指“居丧期间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会仲儒有服(适逢仲儒在居丧期间)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十六回:“若说服(居丧期间)里娶亲,当真使不得。”
⑮由“衣服”又引申为“穿”、“穿戴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朝服衣冠(早晨他穿戴好衣服帽子),窥镜(在镜前暗暗地看自己的容貌)。”
⑯由“穿戴”引申为“佩带”。动词。陶宗仪《辍耕》卷二十六:“高祖即位(高祖登了皇帝位),服其玺(佩带他的玉玺),因世传之(因玉玺世代相传),谓为传国玺(称作传国玉玺)。”
⑰由“衣服”又引申指“古代装箭、刀、剑的套子”。后作“箙”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:“田牡翼翼(四马训练已娴熟),象弭鱼服(鱼皮箭袋象牙弭)。”
⑱由“职位”又引申为“任用”、“使用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天问》:“何恶辅弼(为什么厌恶辅佐君王的大臣),谗谄是服(专用巴结奉承说别人坏话的人)。”
⑲由“职事”又引申为“事情”。名词。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:“用之服(用针的事情),必有法则焉(有一定的规则)。”
⑳由“职事”又引申为“整”、“治理”。动词。《诗·周南·葛覃》:“为𫄨为绤(细布粗布分别织),服之无(整理不厌新衣裳)。”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故有道之主(所以掌握了统治术的君主),远仁义(必定排斥仁爱、道义),去智能(抛弃才智贤能),服之以法(而用法制来治理天下)。”
㉑借作“吞服(药物)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医不三世(不是三代行医),不服其药(不服用他的药物)。”现如:服药。
㉒因吞服药物含有数量意,所以引申作量词。指中药剂量,一剂为一服。读作fù。苏轼《圣散子后序》:“所用皆中下品药(用的都是中下等药物),略计千钱即得千服(大约估计每千文钱就购得千服药),所济已及千人(被救济的已有千人)。”现如:吃服药就好了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