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暴  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金文上部是“日”,指太阳;下部示意不显。小篆却表示得十分清楚。小篆上面是“日”,“日”下是“出”,“出”下是双手,双手下面是“米”。合起来,双手出米在烈日下,表示“晒”。《说文》:“暴,也。从日,从出,从收,从米。”段玉裁注:“日出而竦手举米晒之,合四字会意。”“暴”的本义是“晒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晒、晒干。后作“曝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(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存活的植物),一日暴之(你把它曝晒一天),十日寒之(又把它冻上十天),未有能生者,(它就不可能存活下去了)。”《论衡·解除》:“暴谷于庭(在庭院中晒谷子),鸡雀啄之(鸡雀来啄食),主人驱弹则走(主人用弹弓射击驱赶,鸡雀就跑开),纵之则来(一放松鸡雀就回来)。”现如:一曝十寒。

②由“晒”引申为“显露”。本读pù,后与残暴的“暴”读音相混,约定俗成读bào。动词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敢问荐之于天(请问向上天推荐他),而天受之(而上天接受了他),暴之于民(向人民公开他),而民受之(而人民也接受了他),如何(这怎么理解)?”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是以蓼洲周公(因此,在周蓼洲先生来说),忠义暴于朝廷(他的忠义能显露在朝廷上),赠溢美显(得到‘忠介’的谥号,美好而显耀),荣于身后(死后也无比光荣)。”现如:暴露。

③由“显露”引申为“鼓起”、“突出”。后作“㿺”。读作bá。形容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旊人》:“凡陶旊之事(凡陶人、旊人所制的器具),髻垦薜暴不入市(形体歪斜、顿伤、破裂、突起不平的都不能进入官市交易)。”茅盾《三人行》:“此时有人走进房来,方的脸,暴(鼓起的)眼睛,阔肩膀,稍显得粗鲁。”

④借指“凶残”、“暴虐”。读作bào。形容词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上慢下暴(君主傲慢,臣子横暴),盗思伐之矣(当然强盗就要侵犯了)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军身披坚执锐(将军你身披战甲,手执兵器),伐无道(起兵奋战来讨伐无道的政权),诛暴秦(灭除残暴的秦国),复立楚国之社稷(恢复了楚国的国土),功宜为王(论功应该做王)。”现如:凶暴;暴行;暴徒;暴虐的行为。

⑤由“凶残”引申为“损害”、“糟蹋”。读作bào。动词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自暴者(自己糟蹋自己的人),不可与有言也(不能够跟他谈正经道理);自弃者(自己鄙薄自己的人),不可与有为也(不可以和他一道有所作为)。”现如:自暴自弃。

⑥由“凶残”又引申为“侵害”、“欺凌”。读作bào。动词。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忠不可暴(忠诚不可用暴力欺凌),信不可犯(信用不能用虚假背弃)。”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:“又义新水中有蛟(同时,义兴江水中有一条蛟龙),山中有白额虎(山上有一只白额虎),并皆暴犯百姓(经常伤害侵犯老百姓)。”

⑦由“欺凌”引申为“轻侮”、“轻慢”。读作bào。动词。《吕氏春秋·至忠》:“何其暴而不恭也(怎么这样轻侮而不恭)?”《韩非子·八说》:“人主轻下曰暴(君主轻慢臣下被称为暴)。”

⑧由“凶残”又引申为“急骤”、“猛烈”。读作bào。形容词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游于泰山之阴(伯牙游历到泰山的北麓),卒逢暴雨(突然之间下起了猛烈的大雨),止于岩下(被阻于山岩之下)。”现如:暴风雨;狂风暴雨。

⑨由“猛烈”引申为“急躁”。读作bào。形容词。《古诗·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我有亲父兄(我有个同胞哥哥),性行暴如雷(性情和行为急躁得像雷一样)。”现如:暴性子;这人脾气真暴。

⑩由“急骤”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突然”。读作bào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上二十五》:“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(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所爱的马),暴死(马突然病死)。”现如:暴病;暴死。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5/7 3:32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