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 gō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正视的斧头和斧刃的简化形,本指一种砍木头的工具,因为木匠所用,后来遂指操作这种工具的人。小篆由甲骨文、金文演变而来。《汉字例话》:“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。”“工”的本义是“伐木工具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指“木匠”。后来随着字义的发展,泛指“工匠”、“有特长的人”。如:匠人;乐人;官吏等。名词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(工匠要想把他的事情做好),必先利其器(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)。”《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使工为之歌《周南》《召南》 (叫乐人为他歌唱《周南》《召南》)。”《书·益稷》:“百工熙哉(百官高兴啊)。”现作“工人”。如:矿工;技工;工农联盟。
②由“工匠”引申指“丝织、刺绣、雕刻等手工艺方面的工作”。名词。《管子·问篇》:“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(未婚女子从事纺织、刺绣、雕刻等手工艺工作的有多少人)?”现指“所做的事”。如:做工;手工。
③由“所做的事”引申为“工程”。名词。如:施工;工期;兴工。
④由“工程”引申为“工作情况 (包括工作量、出勤率等)”。名词。如:这项工程需要二百个工才能完成。
⑤由“工匠”又引申为“精”、“精巧”。形容词。柳宗元《与李睦州论服气书》:“如是十年 (像这样经过十年的功夫),以为极工 (认为十分精巧)。”现如:异曲同工。
⑥由“精巧”引申为“擅长”、“长于”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工文学者非所用 (擅长文学的人不是所需要的),用之则乱法 (使用他们就会破坏法制)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固时俗之工巧兮 (诚然是时俗之人善于取巧啊),偭规矩而改错(背弃法度而不走正道)。”
⑦由“精巧”又引申为“技巧”、“工夫”。名词。如:武工;做工。
⑧由“伐木工具”又引申作量词。指“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”。《闽西歌谣》:“春耕生产要加紧,早起三朝当一工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