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 shī 師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
是“𠂤”,俗作“堆”,有“众”意。金文左边是“𠂤”,右边是“币”,俗作“匝”,亦有“众”意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从帀,从𠂤。”《尔雅·释诂下》:“师,众也。”“师”的本义是“众人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众人。名词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不任汨鸿(说鲧不能胜任治理洪水的重任),师何以尚之(众人为什么还要推举他)?”现如:劳师动众。
②由“众人”引申为“军队”。名词。《诗·秦风·无衣》:“王于兴师(国家调集军队去打仗),修我戈矛(修好武器戈和矛),与子同仇(你我仇敌是一样)。”现如:誓师。
③由“军队”引申为“军队编制单位”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采遹》:“陈师鞠旅(陈师整旅好誓师),显允方叔(显耀方叔来主持)。”现作“军”的下一级。如:军、师、旅、团、营。
④因军队是守护都邑的,所以由“军队”又引申为“都邑”。名词。《书·洛诰》:“予惟乙卯(我在乙卯这天),朝至于洛师(早晨到了洛邑)。”
⑤由“众人”又引申为“老师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(几个人一块走路),必有我师焉(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老师)。”现如:师生。
⑥由“老师”引申为“榜样”。名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前事之不忘(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),后事之师(可作以后行事的榜样)。”
⑦由“榜样”引申为“效法”、“学习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(现在,这群读书人不学习当今的律令,却要模仿古人)。”
⑧由“老师”又引申为“掌握专门知识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”。名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有场师(现在有位园艺师),舍其梧槚(丢下那珍贵的梧桐梓树),养其棘(去培植那些酸枣荆棘),则为贱场师焉(那就是劣等园艺师了)。”现如:工程师;医师;技师;理发师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