洒 xǐ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“水”,这里指用水洗涤;右边是“西”,表声。小篆的形体繁化了。《说文》:“洒,涤也。从水,西声。”“洒”的本义是“洗涤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洗涤。后作“洗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在上位者洒濯其心(在上位的人要洗涤他的心)……而后可以治人(然后可以治理别人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(我对这些深感羞耻),愿比死者一洒之(总是希望替我国战死的人们彻底洗雪耻辱)。”
②借作“灑”。“把水均匀地散布在地面上”。读作sǎ。动词。《诗·唐风·山有枢》:“子有廷内(你有房屋很漂亮),弗洒弗扫(为啥懒得去洒扫)?”现如:扫地先洒些水。
③由“洒水”引申为“散布”、“散落”。读作sǎ。动词。朱有敦《黑旋风仗义疏财》:“我只将你欠的粮,洒(分)派在别的户儿身上,替你纳官便了。”现作“散落”。如:洒了一地粮食。
④由“散布”引申为“无拘牵貌”。读作sǎ。形容词。苏辙《武昌九曲亭》:“及其既厌(等到他已生厌),未有不洒然自笑者(没有不无拘牵地自笑的)。”
⑤由“把水均匀地散布在地面上”又引申为“整齐”、“肃敬”。读作xiǎn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是日观范雎之见者(这天,看见范雎见昭王的),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(群臣没有一个不肃敬改变了脸色的)。”
⑥借作代词。表示自称,相当于“余”,“我”。读作sǎ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回:“洒家(我)是经略府提辖,姓鲁,讳个达字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