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水”,这里指流动的水;右边是“㐬”。《说文》:“㐬,突忽也。”意思是很快。合起来表示水的移动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流,水行也。”“流”的本义指“水的移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水的移动。动词。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:“如山之苞(好比高山坚固立),如川之流(好比川流不能阻)。”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(望着你坐的那只小船,帆影一点一点地远了,直至隐没碧空),惟见长江天际流(我能看到的,只有那浩荡的长江正朝着那天边奔流)。”现如:水往低处流。
②由“水的移动”引申泛指“一切液态物的移动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读书欲睡(读到困倦想睡时),引锥自刺其股(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),流血至足(鲜血直流到脚跟)。”现如:流血;流汗。
③由“水的移动”又引申为“随水漂流”。动词。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:“譬彼舟流(好比水中舟漂流),不知所属(不知划到何处游)。”
④由“随水漂流”引申为“(大水)漂没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以东弱齐、燕(往东又削弱了齐国和燕国),决白马之口(最后又掘开白马渡口),以流魏氏(以淹没魏国)。”
⑤由“随水漂流”又引申为“虚浮”、“无根据的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致仕》:“凡流言(凡是流言飞语)、流说(道听途说)、流事(无根据的事实)、流谋(无根据的谋略)、流誉(胡吹瞎捧)、流愬(不实的投诉)、不官而衡至者(不通过公开途径而是走后门来的),君子慎之(君子要谨慎地对待它)。”现如:流言飞语。
⑥由“随水漂流”又引申为“传布”、“流传”。动词。《书·泰誓中》:“有夏桀弗克若天(夏桀不能顺从天意),流毒下国(毒害流传于天下)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德之流行(仁德政治的传布推行),速于置邮而传命(比驿站传达朝廷政令还要迅速)。”现作“传布”。如:流传;流行。
⑦由“水的移动”又引申泛指“移动”、“运行”。动词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(七月火星运行向西),九月授衣(九月官家分寒衣)。”现引申指“运转不停”。如:流光;流年。
⑧由“移动”引申为“移动不定”、“流动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成公六年》:“士贞伯曰(士贞伯说):‘郑伯其死乎(郑伯恐怕要死了)! 自弃也已(自己不尊重自己)。视流而行速(目光移动不定而走路快速),不安其位(不能安详地处在自己的位置上),宜不能久(大概活不了多久)。’”现如:流星。
⑨由“水的移动”又引申指“河流”、“河川”,“江河里的水”。名词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宁赴湘流(我宁愿投入那湘江水中),葬于江鱼之腹中(让自己葬身在江中鱼腹)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武王渡河(武王渡黄河时),中流(到了中流),白鱼跃入王舟中(有白鱼跃入武王的船里)。”
⑩由“河流”引申指“河流的主干”。特指“下游部分”。名词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原清流清(本源清澈,河流的主干就清澈),原浊流浊(本源浑浊,河流的主干就浑浊)。”
⑪因河川是有支流的,所以由“流”的“河川”义,又引申指“品类”、“等级”、“流派”。名词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小说家者流(小说家这类的),盖出于稗官(大半是出自小官)。”现作“等级”。如:一流产品。现指“流派”。如:三教九流(原指儒、释、道三教和儒、道、阴、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九家。后泛指宗教、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及各色人物)。
⑫由“水的移动”又引申为“漂泊”、“流浪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至昭帝时(到了汉昭帝的时候),流民稍还(漂泊在外的百姓慢慢地返回),田野益辟(田野逐渐开辟出来),颇有积蓄(稍微有了些积蓄)。”现如:流浪;流落。
⑬由“漂泊”引申指古代的一种刑罚“流放”,即把罪人放逐到远方。动词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流宥五刑(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)。”
⑭由“流放”引申指“边远之地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千里之内曰甸(一千里以内叫甸),千里之外曰采,曰流(一千里以外的叫采,叫流)。”
⑮由“水的移动”现引申指“像水流的东西”。名词。如:气流;寒流;暖流;电流。
⑯由“水的移动”又引申为“演变”、“趋向坏的方面”。动词。潘岳《悼云诗》:“荏苒冬春谢(冬春时光渐渐交替过去),寒暑忽流易(寒暑季节快速演变消逝)。”现如:开会不要流于形式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