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 zhuàng 壯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爿”,即“疒”,读牀,表声;右边是“士”。即“男子”,有“大”意。用以表示“人体高大”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壮,大也,从士,爿声。”“壮”的本义是“人体高大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人体高大。形容词。《吕氏春秋·仲夏纪》:“养壮狡(这月要保养丁壮之人)。”
②由“人体高大”引申为“凡物大之称”。形容词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壮贝三寸六分以上(大贝在三寸六分以上)。”
③由“物大”引申为“盛大”、“旺盛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.采》:“方叔元老(主将方叔是元老),克壮其猷(克敌谋略真宏大)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师直为壮(出兵作战,理直就是气势旺盛),曲为老(理曲就是气衰)。”现如:理直气壮。
④由“人体高大”又引申为“强健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右贤王惊(右贤王大惊),夜逃(乘夜脱逃),独与其爱妾一人、壮骑数驰(只和他的爱妾一人,健壮的骑兵数百),溃围北去 (突出重围,向北而去)。”现如:健壮;强壮;年轻力壮;庄稼长得很壮。
⑤由“强健”引申为“壮年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“臣之壮也(下臣壮年的时候),犹不如人(尚且不如别人),今老矣 (现在老了),无能为也己 (无能为力了)。”
⑥由“壮年”引申为“成年”、“长大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周公归 (周公回朝后),恐成王壮(恐成王长大),治有所淫佚(治国时流于荒淫怠佚),乃作《多士》,作《毋逸》 (于是作《多士》、《毋逸》篇以戒成王)。”
⑦由“强健”又引申为“雄壮”、“豪壮”。形容词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拔剑割肉 (拔剑割肉),壹何壮也(多么豪壮啊)!”现如:壮志;壮语。
⑧由“雄壮”引申为“赞赏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滕公奇其言(滕公夏侯婴听了他的话,甚感惊奇),壮其貌(看了他的相貌也十分赞赏),释而不斩(于是就把他放了,不斩他的头)。”
⑨由“强健”又引申为“迅速”、“迅猛”。形容词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(百姓只要有短暂的工作就会勤勉),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(工匠只要有器械的技巧就会工效迅速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