贼 zéi 賊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刀”,右上是“戈”,中间是“贝”。合起来,刀戈加贝,表示毁坏。小篆把“贝”移到了左边,“刀”放到了中间。《说文》:“贼,败也。从戈,则声。”“贼”的本义是“毁坏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毁坏、破坏。动词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曰(孔子说):‘贼夫人之子(这里毁了别人的儿子)。’”姚崇《执镜戒》:“刑不可滥(刑罚不可过度),政不可贼(政令不可破坏)。”
②由“毁坏”引申指“破坏的人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(孔子说):‘乡愿(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),德之贼也(是道德的破坏者)。’”
③由“毁坏”又引申为“害”、“伤害”。动词。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贫且乱(又贫穷,又混乱),倍政之本(就违背了政治的根本),而儒者以为道教(而儒家的人却以此作为教化之道),是贼天下之人者也(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)。”《论衡·解除》:“蚤食人(跳蚤虫咬人),贼人肌肤(伤害人的肌肤)。”
④由“伤害”引申为“杀害”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:“二人相憎(两人互相厌恶),而欲相贼也(因而互想杀害)。”
⑤由“杀害”引申指“杀人的人”。名词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帝曰(舜帝说):‘皋陶(皋陶),蛮夷猾夏(外族侵扰我们中国),寇贼奸宄(抢劫杀人者,造成外患内乱)。’”
⑥由“杀害”又引申指“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”。名词。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建安十三年》:“操虽托名汉相(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),其实汉贼也(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)。”现如:卖国贼。
⑦由“危害人民的人”引申指“强盗”、“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”。名词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行牧且荛(一次区寄正在放牛打柴),二豪贼劫持(被两个强横的盗贼绑架了),反接(把他的双手反捆起来)。”现如:盗贼。
⑧由“强盗”引申为“邪恶的”、“不正派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:“寒暑不和(寒暑不调和),贼气相奸(邪气相干挠)。”赵树理《万象楼》:“这一个贼(不正派的)东西,贼(邪)眉贼(邪)眼。”现如:贼头贼脑。
⑨由“杀害”又引申为“残暴”、“狠毒”。形容词。《银雀山汉墓竹简·孙膑兵法·将败》:“将败(将帅失败),一曰不能而自能(一是自己不会而自以为会)……十八曰贼(第十八是残暴)。”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小时阴贼(〔郭解〕少年时残忍狠毒),慨不快意(感触到不满意的事),身所杀甚众(被他杀害的人很多)。”
⑩由“毁坏”又引申指“一种专食苗节的害虫”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大田》:“及其蟊贼(根蟊节贼也要除),无害我田穉(莫使伤害我幼苗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