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 shēng 聲;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
是磐,
是被装饰物装饰了的磐架,
是磐挂在磐架上,
表示敲击所发出的音响(有时省去),
表示声音被耳所闻。右边像手执一锤之状。连起来看,像手执锤敲击磐而声音又传于耳形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聲,音也。从耳,磐声”。“声”的本义指“声音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声音。名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生而同声(人生下来声音相同),长而异俗(长大却有不同的习俗),教使之然也(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)。”现如:歌声;笑声;大声说话。引申指“字音开头的辅音”。如:声母。又指“字音高低升降的腔调”。如:声调。
②由“声音”又引申为“名声”、“名誉”。名词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声闻邻国(名声传闻于邻国)。”现如:声望;声名狼藉(形容名誉扫地)。
③由“声音”又引申为“声势”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三战而三胜(我三战三胜),声威天下 (声势威震天下)。”
④由“声音”又引申为“说出来使人知道”、“扬言”、“伸张”。动词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吾社之行为士先者(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行为高出一般读书人的人) 为之声义(为周先生伸张正义),敛赀财以送其行(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)。”现作“说出来使人知道”。如:声明;声讨;声张。
⑤由“声音”又引申为“音乐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(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,可憎恶)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(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,可憎恶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