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 chǔ 処;處;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像人头戴皮冠坐在几上,表示休息。小篆左边人头戴皮冠形作了简化,右边是“几”。小篆或体上部加“虍”。现简化为“处”。《说文》:“处,止也,得几而止。从几,从父。”“处”的本义是“暂止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暂止、休息。动词。《孙子·军事》:“日夜不处(日夜不停)倍道兼行(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进)。”
②由“休息”引申为“居住”、“栖息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哀吾生之无乐兮(可怜我生活毫无乐趣啊),幽独处乎山中 (现在孤零零地居住在山中)。”
③由“居住”引申为“处在”、“处于”。动词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六章:“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(所以圣人处在统治位置上,人民不感到有负担),处前而民不害(处在领导位置上,人民不认为有妨碍)。”现如:处于困境。
④由“居住”又引申为“安顿”、“放在”。动词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昔圣王之处民也(从前圣贤的君王安置百姓),择瘠土而处之(选择瘠薄的土地叫他们居住)。”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譬若锥之处囊中 (好比是一把锥子放在布口袋里面),其末立现(锥尖子马上钻透显现出来)。”
⑤由“安顿”引申为“处置”、“办理”。动词。《古诗·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处分适兄意(怎样处理,完全照哥哥的意见吧),那得自任专(那得听凭我独断专行)!”
⑥由“处置”引申为“惩罚”。动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二回:“这个人是娄府请来的上客,虽然冲撞了老爷,若是处(惩罚) 他,恐娄知道不好看相。”现如:惩处。
⑦由“居住”又引申为“相处”。动词。《诗·小雅·黄鸟》:“此邦之人(这个邦国里的人),不可与处 (不能与之相处)。”现如:他们一起处得很好。
⑧由“居住”又引申为“享有”、“据有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不以其道得之(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),不处也(君子不享有)。”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抱法处势则治(他们如果坚守法度,据有权势,就可以把国家治好),背法去势则乱(如果背离了法度,丢掉了权势,就会使国家陷于混乱)。”
⑨由“享有”引申为“决断”、“决定”。动词。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早处之(应当早确定他们的名位),使知其极(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封顶了)。”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礼以观德(礼仪用来观察德行),德以处事(德行用来决断事情)。”
⑩由“居住”又引申为“处所”、“地方”。读作chù。名词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(出色的将军拿着强有力的弓弩防守险要的地方)。”现如:住处;各处;何处。
⑪由“处所”引申为“政府中的机关”或“机关团体的部门”。读作chù。名词。如:军机处;侍卫处;联络处;教务处;总务处;办事处。
⑫由“处所”又引申为“事物的方面或部分”。读作chù。名词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客主有不通处 (当主人和客人有说得不通畅的部分),张乃遥于末座判之(张凭远远地从最末尾的座位发言,提出评论)。”现如:长处;短处;好处;益处;不足之处;大处落墨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