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 yá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像上下牙齿相交错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牙,牡齿也。象上下相错之形。”“牙”的本义指“大牙(槽牙)。”
【字义演释】
①大牙。引申泛指“牙齿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皮革、齿牙、骨角、毛羽 (鸟兽的皮革、门牙和大牙、骨角、毛羽),不登于器(用不到礼器和军事上去)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、筋骨之强(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)。”现如:门牙;犬牙;拔牙。
②由“牙齿”引申为“形状像牙齿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其牙机巧制 (它那形状像牙齿的枢纽造得十分巧妙),皆隐在尊中 (全部隐藏在酒樽中间)。”
③由“牙齿”又引申为“咬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投之一骨(如果扔去一块骨头),轻起相牙者(便会忽地互相咬起来)。”
④由“牙齿”又引申为“旗名”。古称将军之旗。名词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胡综传》:“又作黄龙大牙(又制作了黄龙大旗),常在中军(常设立在中军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