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 xìn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人”,右边是“口”,表示人的口说出的话是真实的。小篆右边变成“言”,亦指说话。《说文》:“信,诚也。从人,从言,会意。”“信”的本义指“语言真实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语言真实、诚恳。形容词。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言笑晏晏(说说笑笑那么欢),信誓旦旦(诚恳盟誓许了愿)。”《老子》第八十一章:“信言不美(真实的话不漂亮),美言不信(漂亮的话不真实)”现如:信用;失信。
②由“诚实”引申为“确实”、“实在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子皙信美矣(子皙确实是漂亮了)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惜诵》:“九折臂而成良医兮(要九折臂才能成为良医啊),吾至今而知其信然(我今天才知道这是确实的)。”
③由“诚实”又引申为“相信”、“信任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(孔子说):“始吾于人也(最初我对人家),听其言而信其行(听到他的话,便相信他的行为);今吾于人也(今天,我对人家),听其言而观其行(听到他的话,却要考察他的行为)。”又:“朋友信之(朋友使他信任我),少者怀之(年青人使他怀念我)。”现作“相信”。如:这话我不信。
④由“相信”引申为“信仰”、“信奉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述而不作(阐述而不创作),信而好古(以敬仰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)。”《文心雕龙·正纬》:“至于光武之世(到了东汉时代),笃信斯术(光武帝深深地信奉这种术教)。”现作“信奉”。如:信徒;信佛;信教。
⑤由“信仰”后引申特指“佛教信徒”。名词。《西游记》第八回:“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,去东土寻一个善信(信徒),教他苦历千山,洵经万水,到我处求取真经。”
⑥由“相信”又引申为“凭证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用为符信(用采桑堕钩作为符契凭证),上书自陈(陈书给皇后自叙上事)。”
⑦由“凭证”引申为“证实”、“印证”。动词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一章:“其精甚真(这精气很实在),其中有信(里面包含着可以证实的内容)。”《国语·普语一》:“臣之不信(假如臣占辞不应验),国之福也(这正是国家的福泽啊)。”
⑧由“凭证”又引申为“明确”、“说明”。形容词或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戮力壹心(合力同心),好恶同之(好恶一致),信罪之有无(明确有罪无罪)。”《吕氏春秋·禁塞》:“下称五伯名士之谋(往下说就称说五霸、名士的谋略),以信其事(来说明这事儿)。”
⑨由“明确”引申为“知晓”。动词。《淮南子·氾论》:“及其为天子三公(等到他们做了天子的三公),而立为诸侯贤相(担任了诸侯的贤相),乃始信于异众(方被人们知道是与众不同)。”
⑩由“相信”又引申为“使者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韩世家》:“发信臣(派出使臣),多其车(随行的车队要很多),重其币(带去济助的金钱要很丰富)。”
⑪由“使者”引申为“消息”、“信息”。名词。杜甫《得弟消息》:“近有平阳信(最近从平阳传来消息),遥怜舍弟存(远处心爱的舍弟还平安健在)。”现如:报信;喜信儿。
⑫由“消息”引申指“信件”、“书简”。名词。《南齐书·张敬儿传》:“得家信云(得到家信说),足下有废立之事(您有废立的事情)。”现如:书信;给他写封信。
⑬由“信息”引申为“按期”、“准时”。形容词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如列星之固(像列星那样的稳固),如日月之明(像日月那样的光明),如四时之信(像四时运行那样准时),然固令往而民从之(这样,法令一出,人民就会听从)。”《吕氏春秋·贵信》:“天行不信(天不按时运行),不能成岁(不能成为一年);地行不信(地不按时运行),草木不大(草木不能生长壮大)。”
⑭虚化作连词。相当于“随意”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续续弹(她低下眉头,随手弹拨),说尽心中无限事(说尽了自己无限的心事)。”现如:信手拈来;信口开河(随便乱说)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