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 xī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部是“
”,表声;下部是“牛”,这里指犀牛。小篆与金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犀,南徼外牛,一角在鼻,一角在顶,似豕。从牛,
声。”“犀”的本义指“犀牛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犀牛。名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荆有云梦(楚国有个云梦泽),犀兕麋鹿满之(犀牛、野牛、麋鹿满地都有)。”
②由“犀牛”引申指“犀牛皮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函人》:“函人为甲(函人制造皮甲),犀甲七属(犀牛皮甲每旅以七片革片连缀而成),兕甲六属(野牛皮甲每旅以六片革片连缀而成),合甲五属(合甲每旅以五片革片连缀而成)。犀甲寿百年(犀牛皮甲可以用一百年)。”
③由“犀牛皮”引申为“坚固”、“锐利”。形容词。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治国之有法术赏罚(治理国家有了法术赏罚),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(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进有了坚固的车子和优良的马匹)、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(在水面上航行有了轻快的船只和便利的船桨),乘之者遂得其成(凭借法术赏罚的人就能获得成功)。”现如:犀利(锐利)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