戮 lù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歹”,本指剔去肉后的残骨,这里用以表示“杀”;右边是“翏”,像鸟振翅欲飞形,本指高飞,这里用以表声。小篆将“歹”变成“戈”,并移到了右边。《说文》:“戮,杀也。从戈,翏声。”“戮”的本义是“杀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杀。动词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使归就戮于秦(却让我回到秦国后因打了败仗而被杀),寡君之以为戮(假使我的国君杀了我),死且不朽(我虽死也不忘贵国君王的不杀之恩)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宪宗元和十八年》:“俘囚为盗耳(这不过是俘虏抢东西罢了),晓当尽戮之(等天亮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)。”现如:杀戮。
②由“杀”引申为“惩罚”。动词。《书·牧誓》:“尔所弗勖(你们如果不努力),其于尔躬有戮(就会对你们自身有所惩罚)。”《荀子·王制》:“防淫除邪(防止淫乱,除去邪僻),戮之以五刑(按情节大小惩以墨、劓、剕、宫、大辟五种刑罚)。”
③由“惩罚”引申为“羞辱”。动词或形容词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夷之蒐(在夷地阅兵的时候),贾季戮臾骈(贾季曾经羞辱臾骈)。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(臾骈手下的人因此要杀尽贾氏作为报复)。臾骈曰(臾骈说):‘不可(不行)。’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而身死国亡(因而身死国亡),为天下大戮(成为天下莫大的耻辱)。”
④由“杀”又引申为“陈尸示众”。动词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叔向曰(叔向说):‘三奸同罪(三个坏人罪过相同),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(杀那还活着的人,把死的陈尸示众)。’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禹致群神于会稽山(大禹王召集各地的君长到会稽山),防风氏后至(当时有个叫防风氏的君长很迟才到),禹杀而戮之(禹就把他杀了陈尸在那里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