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 hóu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像靠近山崖的房子形,指支撑起来的箭棚;下部是一支箭。连起来,箭射向箭棚,表示箭靶。金文与甲骨文相似。小篆上部添了一个面朝左的侧视人形,表示射靶与人有关。《说文》:“侯,春飨所䠶侯也。从人,从厂,象张布矢其下。”“侯”的本义指“箭靶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箭靶。名词。《诗·齐风·猗嗟》:“终日射侯(终日练靶很认真),不出正兮(每箭都中红心啊)。”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:“梓人为侯(梓人制作箭靶),广与崇方(箭靶中宽与高相等成正方形)。”
②古代有射侯(箭靶)之礼,凡能射中侯(箭靶)的,都是有本事的男子,可以称侯,后来就引申变成了官职的等级,即“五等爵位的第二等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(天子为臣下制定俸禄和爵位)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(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)。”秦汉以后,引申指“仅次于王的爵位”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(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)?”后又引申泛指“达官贵人”。如:侯门。
③由“五等爵位的第二等”引申为“封侯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赵主之子孙侯者(赵国君主的子孙封侯的),其继有在者乎(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)?”
④借作代词。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何”。《吕氏春秋·观表》:“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(先前右宰谷臣宴请您,感情很欢洽),今侯渫过而弗辞(现在为什么重新路过卫国却不去告别)?”
⑤虚化作连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和不译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