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 sī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《汉字例话》:“甲骨文的左下部是人的嘴巴之形,右边是手指朝上而又向左弯的一只右手。用手遮在口上,表示发布命令。”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“司”的本义是“发布命令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为“主管”、“主持”。动词。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:“彼其之子(穿着袍子那个人),邦之司直(在国里主持正义)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命南正重以司天(命南正重主管天文)。”现如:司法;司仪。
②由“主管”引申为“观察”。后作“伺”。读作sì。动词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盗贼司目 (盗贼一样的官吏为君王当耳目),民无所放(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)。”
③由“主管”又引申为“官署”。名词。李商隐《上翰林肖侍郎启》:“鼎鼐之司(宰相的官署)。”现引申为“中央各部中所设立的分工办事的机构”。如:亚洲司;礼宾司。
④由“官署”引申为“官吏”。名词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寡君不佞(寡君不才),不能事疆场之司 (没有侍奉好您边境上的官吏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