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 kǒu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人口张开的上下嘴唇之形。小篆由甲骨文变化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口,人所以言食也,象形。”口是纳食和发音的器官。“口”的本义指“嘴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嘴。名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(是肥美香甜的东西不能满足你嘴的欲望吗)?”《庄子·胠箧》:“钳杨墨之口 (封住杨朱、墨翟的嘴)。”
②由“嘴”引申指从嘴发出的“言论”、“言语”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黾勉从事(自己竭力干好事情),不敢告劳(不敢说声劳苦),无罪无辜(没有过错),谗口嚣嚣(而讲我坏话的人却不少)。”
③由“言论”、“言语”引申指“口才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御人以口给(凭丰富的口才同别人辩驳),屡憎于人(常常被别人讨厌)。”
④由“言论”、“言语”又引申为“口舌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利口之覆邦家者(强嘴利舌颠覆国家,可憎恶)。”
⑤由“口”引申为“口头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一回:“凤四老爹只是笑,并无一句口 (口头的) 供。”
⑥由“嘴”又引申为“人口”、“人”。名词。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食口众者(不劳而食的人口多),败农者也(是破坏农业的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数口之家(有几个人的家庭),可以无饥矣(就可以不受饥饿了)。”
⑦由“嘴”引申为“口味”。名词。《秧歌剧选·沃老大娘瞅“孩儿”》:“大娘没有养鸡,没有鸡蛋送你,想给你割二斤肉来,又怕不随你的口。”
⑧由“人口”引申作量词。可译为“把”、“头”、“个”等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“献剑一口 (进献剑一把)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慧能大师》:“并赐……宝钵一口。”
⑨因牲畜年龄可由牙齿的多少看出,所以由“嘴”又引申指“牲畜的年龄”。名词。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二十四:“拴在老榆树左边的那个青骡马,口小,肚子里还有个崽子。”
⑩由“嘴”又引申为“容器通外面的部分”。名词。如:瓶口;缸口;碗口。
⑪由“嘴”又引申指“进出的通道”。名词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山有小口 (山边有一小洞口),仿佛若有光(里面好像有光亮)。便舍船(于是停船上岸),从口入(由洞口进去)。”柳宗元《小石城山记》:“自西山道口(从西山道路出入的口子),径北踰黄茅岭而下 (径直往北翻过黄茅岭下去)。”现如:关口;海口;河口;门口;洞口;渡口。
⑫由“进出的通道”引申指“中医诊脉所按的手腕经脉部位” (中医诊脉时,把离手掌后一寸的手腕经脉部位叫“寸口”,简称“寸”或“口”)。名词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切其脉时(按他的脉搏时),右口气急(右手寸脉气急)。”
⑬由“进出的通道”引申特指“长城的关口”。名词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三:“骆驼——在口内负重惯了的——是走不快的。”长城的关口,多用做地名,因而也泛指这些关口。如:喜峰口;古北口。
⑭由“进出的通道”又引申为“破裂的地方”。名词。如:裂口;伤口;创口;河堤决口;衣服撕了个口。
⑮由“进出的通道”引申为“港口”、“通商码头”。名词。严复《论世变之亟》:“于是不得已而连有廿三口之开(于是不得已而接连有二十三个港口开放)。”
⑯由“嘴”又引申指“武器或工具的锋刃”。名词。《水浒传》第十二回:“杨志道:‘第一件,砍铜剁铁,刀口不卷。’”现如:刀卷了口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