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 qī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手执帚给牛打扫形。《汉字例话》:“甲骨文左边是个‘牛’,右边上部是一把‘帚’,右下部是一只手,这是手持笤帚给牛扫土的意思,牛头上的三个点儿是表示扫下来的尘土”。金文牛形不见了,上面作
(人)。小篆将人移到了左边。“侵”的本义是“打扫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为“渐进”。副词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帝凭怒(天帝大怒),侵减龙伯之国使阸(让龙伯之国逐渐狭小),侵小龙伯之民使短(让龙伯之国的人民逐渐矮小)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侵晨进攻(渐进早晨就进攻)。”
②由“渐进”引申为“进攻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九年》:“郑人侵许(郑国军队进攻许国)。”又《僖公四年》:“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(齐侯用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)。”
③由“进攻”引申为“侵犯”、“侵占”。动词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强不侵弱(强大的不侵犯弱小的)。”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英法联军自海入侵(英法联军从海上侵犯我国)。”现如:侵略;侵吞;侵害。
④由“侵犯”引申为“超越”、“非法行事”。动词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(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)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(议定法律制度,又经过朝廷的讨议修正),以授之于有司(交给负责官员去执行),不为侵官(不能算作超越了其他官员的权力)。”
⑤由“侵犯”引申为“侵蚀”。动词。如:病菌侵蚀人体。
⑥由“侵犯”又引申为“沉重”、“病笃”。形容词。《汉书·史丹传》:“上疾稍侵(皇上的病渐渐沉重了)。”
⑦由“侵犯”又引申为“荒年”。指五谷不收。名词。《谷粱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(五谷不成熟),谓之大侵(叫做大荒年)。”
⑧由“渐进”引申指“时光流逝”、“时序更替”。动词。韩愈《幽怀》:“但悲时易失(只悲叹时间容易失去),四序迭相侵(四季相互轮流更替)。”
⑨由“时光流逝”引申为“速”、“快”。形容词。《逸周书·大明武》:“阵若云布(布阵像云布),侵若风行(快得像风行)。”
⑩由“渐进”又引申为“到、临近”。动词。陆游《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》:“白发无情侵老境(白发无情到晚年),青灯有味似儿时(青灯有味像回到了儿时)。”
⑪由“到”引申为“进入”、“渗入”。动词。温庭筠《题中南佛塔寺》:“涧苔侵客屦(涧苔渗入客人的鞋里),山雪入禅衣(山雪飘进了禅衣)。”
⑫由“进入”引申为“覆盖”。动词。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“远芳侵古道(无边的芳草覆盖了古老的驿道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