臂 bì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面是“辟”,表声;下面中间“
”是“肉”,这里指胳膊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臂,手上也。从肉,辟声。”“臂”在本义是“胳膊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胳膊。从肩到腕的部分。名词。《老子》第三十八章:“上礼为之(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),而莫之应(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),则攘臂而扔之(他就扬起胳膊,指引人们遵守礼节)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登高而招(登上高处,伸手招呼),臂非加长也(手臂并没有加长),而见者远(但能被远方的人看见)。”现如:臂膀;左臂;右臂。
②由“胳膊”引申为“动物的前肢”。名词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汝不知乎螳螂乎(你不了解那螳螂吗)?怒其臂以挡车辙(奋起它的前肢去阻挡滚动的车轮),不知其不胜任也(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),是其才之美者也(还自以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)。”
③由“胳膊”又引申指“弓把”、“弩柄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于挺臂中有柎焉(直臂中有柎),故剽(所以射出的箭剽疾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