卑 bēi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手持酒杯形,用以表示酒器。小篆上部变成“甲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十部》:“(卑)此字即椑之古文,圆榼也。酒器,象形。持之,如今偏提,一手可携者,其器椭圆,有柄。”“卑”的本义是“酒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借作“卑贱”、“低下”。形容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国君进贤(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),如不得已(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),将使卑逾尊(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)。”现如:尊卑;自卑;自卑感。
②由“低下”引申指“地势低”。与“高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谓山盖卑(那山为何地势低),为冈为陵(可山都是大冈陵)。”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四》:“土山崇卑不一(土山高低不一),皆纯土而不见石(都是纯土,没有岩石)。”
③由“低下”又引申为“低劣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:“彭祖为人巧佞卑谄(赵王彭祖为人巧诈、奸佞、低劣、阿谀),足恭而心刻深(表面上装得很谦恭,而内心刻薄险诈)。”现如:卑劣;卑鄙。
④由“卑贱”引申为“轻视”、“鄙薄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邾人以须句故出师(邾人由于〔鲁国帮助〕须句的缘故出兵)。公卑邾(僖公轻视邾人),不设备而御之(不设防而抵御邾军)。”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以客礼待之(用宾客的礼数待遇),勿卑(不要鄙薄)。”
⑤由“轻视”,取其反意引申为“谦恭”。形容词。《易·谦》:“谦谦君子(谦虚又谦虚的君子),卑以自牧也(用谦虚的态度来陶冶自己的修养)。”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齐惧(齐国惧怕),必卑辞重币以事秦(就必定会呈送谦恭的国书,献上贵重的礼物来侍奉秦国)。”
⑥由“谦恭”后引申用作谦辞。如:卑职。
⑦由“卑贱”又引申为“衰微”、“衰弱”。形容词。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昔者纣之亡(从前商纣王的灭亡),周之卑(周王朝的衰微),皆从诸侯之博大(都是由于它诸侯的强大)。”
⑧由“衰微”引申为“微小”。形容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管仲得君(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),如彼其专也(是那样的专一);行乎国政(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),如彼其久也(又是那么的长久);功烈(可是他建立的功绩),如彼其卑也(又是那么的渺小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