亟 jí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一人侧立,上下两横物靠在人的头、脚端形,用以表示极点,尽头。金文左边加“口”。小篆再在右边加“又(手)”。于省吾《甲骨文字释林》:“亟,古极字……亟字中从人,而上下有二横画,上极于顶,下极于踵,而极之本义昭然可矣。”“亟”的本义是“极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极。极点、尽头。后为“极”取代。引申为“赶快”、“迅速”。副词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君亟定变法虑(君王赶快下定变法的决心),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(应当不顾忌人们对这件事的议论)。”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秦世之所以亟绝者(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),其辙迹可见也(就像车子走过所留下的辙迹是可以看见的)。”
②由“赶快”引申为“急迫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定公五年》:“归粟于蔡以周亟(鲁国把粮送到蔡国,用来救济急难)。”现如:亟待解决;缺点亟应纠正。
③由“急迫”引申为“急躁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皆笑(〔张骼、辅跞〕两人都笑了),曰(说):‘公孙之亟也(公孙的性真急躁啊)’!”
④由“急迫”又引申为“一再”、“屡次”。读作qì。副词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亟请于武公(屡次向武公请求),公弗许(武公不答应)。”旧如:亟来问讯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