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 shēn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外部是“穴”;穴内上部是“求”,即“手”,有探求意;穴内下部是“水”。合起来,手入穴下探水,表指水深。小篆将“水”移到了左边,穴下“水”变成“火”。隶变后,穴下作“木”。“深”的本义指“水深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水深。和“浅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如临深渊(好像走进那深渊),如履薄冰(好像踏上那薄冰)。”李白《赠汪伦》:“桃花潭水深千尺(这桃花潭的水呀深有千尺),不及汪伦送我情(也赶不上你汪伦为我送别的那一片真情)。”现如:深水;这条河很深。
②由“水深”引申指“深渊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不登高(不爬登高处),不临深(不临深渊),不苟訾(不随便毁谤别人),不苟笑(不应该发笑时不笑)。”
③由“水深”又引申为“测”。动词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彼将处乎不深之度(他将处在不测的限度之中),而藏乎无端之纪(藏匿在循环往复的纲纪里),游乎万物之终始(运动于万物的始末)。”
④由“水深”又引申为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为谷(高岸陷落为深谷),深谷为陵(深谷凸出为冈峦)。”陶潜《归田园居五首》:“狗吠深巷中(狗吠声从深巷里传出),鸡鸣桑树颠(鸡啼鸣在桑树之颠)。”现如:深山;深谷;这个院子很深。
⑤由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”引申为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”。名词。《仪礼·觐礼》:“四门坛十有二寻(四门的坛宽有九十六尺),深四尺(高度为四尺)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三回:“今年雪大,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。”现如:这口井有两丈深。
⑥由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”又引申为“深入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谓庆郑曰(晋侯对庆郑说):‘寇深矣(敌人深入了);若之何(把他们怎么办)?’”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(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)。”现如:深言。
⑦由“深入”引申为“深刻”、“周密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左师公曰(左师公说):‘父母之爱子(父母疼爱儿女),则为之计深远(那就是为他们作周密长远打算)。’”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(这就是学者对自己所学的不可以不周密地思考,谨慎地采取的道理啊)。”现如:深知;深信;深谋远虑。
⑧由“周密”引申为“精微”、“玄妙”。形容词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(能够探求繁杂的现象,追索隐秘的事理),钩深致远(钩取玄妙的法则,获致远大的成就)。”《论衡·自纪》:“何以为辩(怎样才算口才好呢)?喻深以浅(能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就算好)。”现如:深奥;这本书太深了。
⑨由“周密”又引申为“严厉”、“狠毒”、“厉害”、“严重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之遇将军(秦国对待将军),可谓深矣(可以说太狠毒了),父母宗族皆为戮没(你的父母、同宗同族都被杀戮尽了)。”《韩非子·喻志》:“扁鹊曰(扁鹊说):‘君有疾在腠(您有病,在皮肤的纹路里),不治将恐深(不医治,恐怕要更加厉害起来)。’”《吕氏春秋·禁塞》:“守无道而救不义(保卫无道之人,救助不义之人),则祸莫大焉(那祸害没有更大的了),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(给天下人带来的害处没有更严重的了)。”
⑩由“严重”引申为“重大”。形容词。《商君书·开塞》:“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(实行法治的任务,没有比除去邪恶更急的了),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(除去邪恶的根本措施,没有比严厉的刑罚更重大的了)。”
⑪由“重大”引申为“多”。形容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十九回:“家下有的是好酒,只恐哥哥醉了失事,因此夜来不敢将酒出来请哥哥深(多)饮。”
⑫由“深入”又引申为“(感情)厚”。形容词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是故情深而文明(所以感情深厚,文理鲜明);气盛而化神(气氛浓烈,变化如神)。”现如:交情很深。
⑬由“厚”引申指“颜色浓”。形容词。白居易《买花》:“一丛深色花(一丛深颜色的牡丹花),十户中人赋(价抵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缴纳的赋税)!”现如:深红;深蓝;颜色太深。
⑭由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”又引申指“时间久”、“距离某段时间的起点长”。形容词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夜深忽梦少年事(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欢乐的往事),梦啼妆泪红阑干(不由得从梦中哭醒,匀过脂粉的脸上沾满泪迹)。”现如:深夜;深更半夜;年深月久。
⑮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甚”、“很”。现如:深感不安;深失所望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