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 ěr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人的耳朵形。在甲骨文的“取”字中,“耳”特别像人耳,写作
。金文渐失去耳形。小篆变得不像耳形了。《说文》:“耳,主听者也,象形。”“耳”的本义指“耳朵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耳朵。名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(眼睛不可能同时看两处都看得清楚),耳不能两听而聪(耳朵不可能同时听两处声音都听得明白)。”现如:耳语;耳熟得很。
②由“耳朵”引申为“状似耳之物”。名词。如:木耳;银耳;虎耳草。
③由“耳朵”又引申为“位置在两边的”。形容词。如:耳房;耳门。
④由“耳朵”又引申指附于物体两旁便于提举之物。可译为“把”、“柄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’有雉登鼎耳雊(有雉鸡站在鼎把上鸣叫。雊gòu)。”
⑤虚化作语气词。相当于“了”、“啊”、“呢”、“罢了”、“只不过……罢了”或不译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