斧 fǔ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“父”,表声;右边是“斤”,上面像横刃,下面曲柄,是砍伐树木的工具。于省吾《释斧》:“字像横列的斧形,即斧字的初文……甲骨文后期从斤、父声的斧字只一见,西周后期金文的斧字数见,均为从斤、父声,后世一直沿用,而初文遂废。”金文和小篆变为上“父”下“斤”。“斧”的本义是“斧子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斧子。砍物用的工具。名词。《诗·齐风·南山》:“析薪如之何(砍柴怎样去使劲)?匪斧不克(离开斧子不可能)。”现如:斧头;开山斧。
②由“斧子”引申指“古代的一种兵器”或作“杀人的刑具”。名词。《诗·豳风·破斧》:“既破我斧(已经战破我的斧),又缺我(我缺口成废物)。”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籍偃曰(籍偃说):‘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(我籍偃是跟从张孟执掌斧钺刑具的),日听命焉(每天听从他的命令)’。”
③由“斧子”又引申为“用斧砍”。动词。曹操《苦塞行》:“斧冰持作糜(用斧破开冰块,拿米煮粥)。”《聊斋志异·小翠》:“公怒(公公大怒),斧其门(气得
要用斧头劈门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