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 yù 毓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左边是“人”或“每”。“每”是“母”的头上加饰品;右下是一个倒“子”。“子”下三点指羊水、血液。合起来,表示母亲正在产孩子。小篆省去“每(母)”和三点,加“月(肉)”而成育。罗振玉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》引王国维云:“此字变体甚多,从女从
(倒子形);或从母从
,像产子之形……从人与从母从女之意同。以字形言此字,即《说文》育字之或体毓字……故产子为此字之本谊。”“育”的本义是“生育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生育。动词。《易·渐》:“夫征不复(丈夫一去不回),妇孕不育(妻子不能正常产子),凶(所以凶险)。”现如:生儿育女;计划生育。现又引申为“养活”。如:育婴;育蚕;育林。
②由“生育”引申为“培养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再命曰(第二条盟约说),尊贤育才(要尊重贤人,培养人才),以彰有德(以此表彰有德行的人)。”现如:德育;智育;体育。
③由“培养”引申为“成长”。动词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载古载育(生后抚养成长大),时维后稷(是周祖先叫后稷)。”《吕氏春秋·察贤》:“雪霜雨露时(雪霜雨露来得及时),则万物育矣(那么万物就成长了),人民修矣(人们就舒适了),疾病妖厉去矣(疾病和怪异的恶疾就会离开了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