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 ròu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块肉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肉,胾肉 (注:胾,Zì,大块的肉)。象形。”“肉”的本义是“供食用的鸟兽的肉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供食用的鸟兽的肉。名词。《易·噬嗑》:“噬腊肉 (吃干肉),遇毒(碰上了毒)。”现如:鸡肉;鸭肉;兔肉;猪肉;牛肉。
②由“鸟兽的肉”引申为“人的皮肤、肌肉和脂肪层”。名词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治古无肉刑 (在安定的古代,没有肉刑),而有象形(只有象征性的刑罚)。”现如:免受皮肉之苦;手心手背都是肉。
③由“人的肌肉”引申为“使长出肉”。动词。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故扁鹊不能肉白骨(所以扁鹊不能使白骨长出肉来),微、箕不能存亡国也(微子、箕子不能使将要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啦)。”
④由“供食用的鸟兽肉”又引申为“蔬、果可食部分”。名词。沈括《梦溪笔谈·杂志一》:“闽中荔枝(福建中部出产荔枝),核有小如丁香者(核小得像丁香),多肉而甘(肉多味甜)。”现如:桂圆肉;核桃肉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