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 hú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面是“古”,表声;下面是“肉”,这里指兽颔下垂肉。小篆将“古”移到了左边。《说文》:“胡,牛垂也。从肉,古声。”“胡”的本义指“兽颔下垂肉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兽颔下垂肉。名词。《诗·豳风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(狼前进踩了颔下悬肉),载疐其尾(后退又踏大尾巴)。”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前虞跋胡(从前面装担心踩着它的下巴肉),后恐疐尾(从后面装又怕压着它的大尾巴)。”
②因颔下长有悬肉的都是生长时间比较长的兽,所以引申为“老”、“长寿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且今之勍者(现在强大的国家),皆吾敌也(都是我们的敌人),虽及胡考(虽然是老头子),获则取之(俘虏了就抓回来),何有于二毛(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)。”
③因年老会产生迷乱,所以由“老”义引申为“乱”、“任意乱来”。形容词。朱熹《答潘文叔》之一:“著实下功夫(要狠下工夫),不要如此胡思乱量(不要这样胡乱思量)。”现如:胡来;胡闹;胡说;说胡话。
④由“颔下垂肉”又引申指“胡须”。后写作“鬍”,现简化为“胡”。名词。如:胡子;胡儿。
⑤由“兽颔下垂肉”又引申指“戈颈”,戈上下垂如胡的部分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治氏》:“戈广二寸(戈宽二寸),内倍之(内长是它的二倍),胡三之(戈颈长是它的三倍),援四之(援长是它的四倍)。”
⑥借作“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总目》:“胡无弓车(胡人境内没有弓匠、车匠)。”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近塞上之人(靠近边境的居民中),有善术者(有个长于道术的人)。马无故而亡入胡(一次他家的马无故跑进胡人境内)。”
⑦由“胡人”引申为“来自少数民族的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(如今我要穿上胡人的衣服,学习骑马射箭,来教导百姓),而世必议寡人矣(然而世人一定要议论寡人了)。”现如:胡琴;胡笛;胡椒;胡桃。
⑧借作代词。表示疑问。①用在动词或助动词的前面,作状语,相当于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么”。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稼不穑(既不耕种又不收割),胡取禾三百廛兮(为啥取走禾三百束)?”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夫百人作之(一百人制作的),不能衣一人(不够一个人穿),欲天下亡寒(想要天下没有人挨冻),胡可得也(怎么能办得到呢)?”②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,作宾语,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胡为至今不朝也(为什么到现在不让他上朝呢)?”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(姑且试试推究这很多很多的祸害之所以产生的原因),此胡自生(这是从哪儿发生的)?”③用在名词的前面,作定语,相当于“什么”。《汉书·王褒传》:“其得意若此(他们如此得意),则胡禁不止(那什么法限止不住)?曷令不行(什么命令实行不了)?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