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 tiá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猎取鸟兽的网,也有像种谷的田。金文和小篆都简化成种谷的田。《说文》:“树谷曰田。象四口,十,阡陌之制也。”蒋礼鸿《读字肊记》:“有树谷之田字,有猎禽之田字,形同而非一字也。”远古人的生活,先有田猎而后才有种植五谷。所以“田”的本义是“田猎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田猎、打猎。后作“畋”。动词。《易·恒》:“田无禽 (打猎没有得到鸟兽)。”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焚林而田 (焚毁林木猎杀鸟兽),竭泽而渔(放干池沼捕捞鱼虾)。”
②借作“耕种的土地”。名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厥田惟中中 (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)。”李绅《悯农二首》之一:“四海无闲田 (四海之内没有休耕的土地),农夫犹饿死(种田的农夫仍然被饿死)。”现如:水田;稻田;种田。又引申为“可供开采某些资源的地带”。如:煤田;气田;油田;盐田。
③由“耕种的土地”引申为“耕种田地”。后作“佃”。动词。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畇畇原隰(平整田土除草菜),曾孙田之(曾孙也曾耕种它)。”
④由“耕种田地”引申为古代“管理农事的官”,即“田畯”。名词。《管子·法法》:“禹为司空(禹作司空) ……后稷为田 (后稷为管理农事的官)。”后引申为“和农事有关的”。如:田家。
⑤由“耕种的土地”又引申为“古代的一种地积单位和生产活动单位”。量词。《管子·乘马》:“五制为一田 (五制算作一田),二田为一夫(二田算作一夫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