膻 shān 羴;羶;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由三“羊”组成。羊多了会产生臊气,即膻气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后因三羊表示羊多,与“群”义相混,就改写为“羶”。又因羊肉有膻味,后又将“羊”旁换成“月(肉)”旁,写作“膻”。《说文》:“羴,羊臭也。从三羊。羶、羴或从亶。”“膻”的本义指“羊臊气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羊臊气。名词。《天工开物·乃服·裘》:“胞羔、乳羔(胞羔皮·乳羔皮),为裘不羶(制作裘衣没有羊臊气味)。”现如:膻气。
②由“羊臊气”引申泛指“气味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春三月)其味酸(五味是酸),其臭羶(气味是膻)。”
③由“羊臊气”又引申为“感情上的恶臭”,也称“膻恶”。名词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(君王的厨食腥臭土气不可享用),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(君王的嫔妃侍女满身散发恶臭不可亲近)。”
④取“恶臭”的反意,引申为“令人爱慕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舜有羶行(舜有令人爱慕的行为),百姓悦之(百姓都十分喜欢他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