歹 è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,下部像死人的空骨,连起来表示残骨。金文与甲骨文相似。小篆在笔画排列上作了调整。《说文》:“歹,𠛱骨之残也。”“歹”的本义是“剔去肉后的残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剔去肉后的残骨。名词。《说文·歺部》:“歹,𠛱骨之残也。”
②由“剔去肉后的残骨”引申为“坏”、“恶”。读作dǎi与“好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父亲做歹事(父亲做了坏事),误我受此重罪(连累我受此重罪)。”《文明小史》第二回:“并无歹意 (并没有恶意),叫他们不必惊疑(叫他们不必惊恐疑虑)。”现如:歹人;歹意。又引申为“坏事”。名词。如:为非作歹(专做坏事)。
③苗族借你、我为“歹”。代词。毛奇龄《蛮司合志》卷一:“(苗人)呼人曰歹(苗人称别人叫歹),自呼亦曰歹(自己称呼自己也叫歹),犹吴人呼侬然(犹如吴人叫侬一样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