欠 qiàn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一个人向右跪着,张着大口打呵欠的样子。小篆下部是人,上部变成三撇,像人的头发或像人向上舒出气体。《说文》:“欠,张口气,悟也。象气从人上出之形。”“欠”的本义是“呵欠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呵欠。疲倦时张口出气。动词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:“君子欠伸(君子神倦则打呵欠,体倦则伸懒腰)。”白居易《江上对酒二首》:“眠多爱欠伸(睡眠久了起来,爱打呵欠和伸懒腰)。”现如:打呵欠。
②因“呵欠”含有精力不足意,所以引申为“不足”、“缺乏”。形容词或动词。《灵枢经·经脉》:“小便数而欠(小便密而少)。”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:“甚妙(很妙),但似欠四字耳(但是好像缺少了四个字)。”现如:文章欠通;身体欠安。
③由“不足”引申为“亏欠”。动词。《旧唐书·宣宗纪》:“今后凡隐盗欠负(今后凡是隐藏偷盗亏欠财物),请如官典犯赃例处分(请按官典犯赃例进行处分)。”现引申为“借别人的财物没归还”。如:他还欠一千元借款。
④因打呵欠有张口抬头的动作,所以后来又引申为“身体一部分稍微向前伸或向上移动”。动词。《红楼梦》第八十一回:“黛玉听见是袭人,便欠身起来让座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