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 wǔ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面是“戈”;下面是“止”,即脚,表示行动。合起来,动用干戈,表示征伐行动。金文和小篆与甲骨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夫武,定功戢兵,故止戈为武。”于省吾《释武》:“武从戈、从止,本以为征伐示威。征伐者必有行。‘止’即示行也。征伐者必以武器,‘戈’即武器也。”“武”的本义是“征伐示威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在典籍中已少用。引申泛指“与军事、勇力、技击有关的事情”。与“文”相对。名词。《孙子·行军》:“故令之以文(因此,要以政治、教令教育士卒),齐之以武(要以军纪、军法来统一步调)。”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(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)。”现如:武装;武器;武术。
②由“与军事、勇力、技击有关的事情”引申为“勇猛”、“勇敢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郑风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饰(羔羊袍子镶豹皮),孔武有力(看去又勇又有力)。”现如:英武;威武。
③由“与军事有关的事情”引申指“武职人员”。名词。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:“文既有之(文人既经有这些缺点),武亦宜然(武人也应该是这样)。古之将相(古代的将相),疵咎实多(毛病确实是很多的)。”
④由“武职人员”引申指“士”。名词。《淮南子·览冥》:“勇武一人(勇士一人),为之军雄(是三军的英雄)。”
⑤由“征伐示威”引申为“足迹”。名词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忽奔走以先后兮(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),及前王之踵武(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)。”
⑥由“足迹”引申为“半步”。量词。古人以六尺为步,半步为武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(眼睛能看清的长度),不过步武尺寸之间(不过六尺到三尺的远近);其察色也(能分清的颜色),不过墨文寻常之间(不过丈把的距离)。”旧如:行不数武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