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 chǔ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两边是“木”,这里表示丛生的荆木;中间是“足”,表声。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小篆将“足”移到了两“木”下面。因古文“足”、“疋”同字,所以后作“疋”。《说文》:“楚,丛木。一名荆也。从林,疋声。”“楚”的本义指“木名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木名。一种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,又叫荆。名词。《诗·周南·汉广》:“翘翘错薪(丛丛杂树多枝权),言刈其楚(砍那荆木趁闲暇)。”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楉楚墙之(诸侯宫室的墙都是用荻蒿楉荆这些植物筑成的)。”
②由“荆木”引申指古时的“刑杖”。名词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夏楚二物(夏、楚这两种刑杖),收其威也(是扑打犯礼者,以达到威严目的)。”
③由“刑杖”引申为“杖打”。动词。《聊斋志异·王十》:“见高苑肆商(他见到高苑盐铺的大商人),亦在其中(也在里面),十独奇遇之(王十特别苛刻对待他),入河楚背(下河就杖打他的背),上岸敲股(上岸就敲打他的大腿)。”
④由“杖打”引申为“痛苦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夫刑至断支体(而刑罚使人断肢体),刻肌肤(刀刻他们肌肤),终身不息(使他们终身不得安息),何其楚痛而不德也(是多么痛苦悲痛而不道德啦)。”现如:苦楚。
⑤因荆木丛生,排列成片,所以又引申为“整齐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笾豆有楚(笾豆摆设很整齐),肴核维旅(鱼肉果蔬也陈列)。”
⑥由“整齐”引申为“鲜明”、“华美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曹风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(蜉蝣翅儿薄又亮),衣裳楚楚(真像鲜明新衣裳)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异人至(异人回到秦国),不韦使楚服而见(吕不韦让他穿着华美的服装去拜见王后)。”现如:一清二楚;衣冠楚楚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