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 jù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双手举鼎形。鼎是古代炊具,相当于后代的锅,是必不可少的常用器具。小篆将“鼎”讹变作“贝”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从贝乃从鼎之讹。”“具”的本义是“共备炊具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泛指器具、工具。名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令军中促为攻具(命令军营中赶快准备进攻的器具)。”《史记·酷吏传》:“法令者(法令这个东西),治之具(是治理国家的工具),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(而不是控制治理清浊的本源)。”现如:工具;家具;文具;农具等。
②由“共备炊具”引申为“准备饭食或酒席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请语魏其具(请告诉魏其侯准备好饭食),将军旦日蚤临(将军明天一早就到)。”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故人具鸡黍(老朋友准备好鸡肉和饭食),邀我至田家(邀请我到田庄作客)。”
③由“准备饭食或酒席”引申为“饭食”、“酒肴”。名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左右以君贱之也(府里那些管事的因为孟尝君瞧不起冯谖),食以草具(就给冯谖吃粗劣的食物)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夫妇治具(魏其夫妇备办酒肴)。”
④由“准备饭食”引申泛指“准备”、“备办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(京城大叔修缮城郭,收聚粮草),缮甲兵(整修盔甲和武器),具卒乘(编组步兵和战车),将袭郑(准备偷偷地进攻郑国)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具器械(备办武器装备)。”现如:具备、具有。
⑤由“准备”、“备办”引申为“具备”、“具有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此一物不具(这一件事不具备),君固不出(您坚决不要出来)。”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罔不因势象形(无不顺着木头本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),各具情态(使它们具有各自的神态)。”现如:略具规模。
⑥由“具备”引申为“全”、“都”、“一五一十地”。副词。表示全部、没有遗留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(项伯于是连夜驱马到刘邦的军营中),私见张良(私下会见张良),具告以事(把这事全部告诉了张良)。”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具答之(渔人一五一十地回答了他们),设酒杀鸡作食(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)。”
⑦因“备办”含有“备办得怎么样”意,由此引申为“陈述”。动词。《宋史·梁克家传》:“上欣纳(皇帝欣然采纳),因命条具风俗之弊(因而命令逐条陈述风俗的弊病)。”
⑧由“备办”又引申为“才能”。名词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吾素无廊庙具(我向来没有做大官的才能)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皇甫谧《逸士传》:“儁亦称公有治世之具(儁也称赞曹操有治理国事的才能)。”
⑨由“器具”义引申作量词“张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旃席千具(毛毯千张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