晕 yùn 暈;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中间是“日”,即太阳;四周四短横表示光圈。太阳呈现光圈,也就是日晕。小篆只保留了“日”,下面加“军”作声符,变成形声字。《说文新附》:“晕,日月气也。从日,军声。”“晕”的本义指“日月周围的光圈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日月周围的光圈,即日晕、月晕。名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日月晕适(日月的日晕、月晕与蚀),云风(云和风等),此天之客气(这在天而言是客,是不常居的)。”《韩非子·备内》:“日月晕围于外(太阳月亮有白色的光圈围绕在外面),其贼在内(它们的毛病却出在内部)。”
②由“日晕”、“月晕”引申指“光影”、“色泽四周模糊的部分”。名词。韩愈《宿龙宫滩》:“梦觉灯生晕(梦醒灯光生晕影),宵残雨送凉(夜尽雨送凉风来)。”
③由“模糊”引申为“昏眩”。动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六回:“(宋江)向前扶他,不觉自家也头晕(晕眩)眼花,扑地倒了。”现如:头晕;晕船;晕车。
④由“昏眩”引申为“昏迷”、“失去知觉”。读作yūn。动词。如:“晕倒”;晕厥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