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 r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初升太阳的轮廓。“日”初为圆形,后由于书写影响,逐渐变圆为方形或多边形。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变化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日,实也,太阳之精”。“日”的本义指“太阳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太阳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(好比月亮的上弦。恒:读gèng,月上弦),如日之升(好比太阳的升起)。”
②由于太阳有规律地出现,照亮大地,驱走黑夜,因而引申为“白昼”。名词。《诗·唐风·葛生》:“夏之日 (夏季的白昼长),冬之夜(冬季的黑夜长),百岁之后(苦熬到了百年后),归于其居(和他相会在坟墓里)!”现如:日班;日日夜夜。
③由“白昼”引申为“日子”、“时光”、“光阴”。名词。韩愈《此日足可惜赠张籍》:“此日足可惜(这日子实在值得爱惜),此酒不足尝(这酒却不值得饮尝)。”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玩岁而愒日 (贪玩岁月而放弃了时光。愒:kài,放弃)。”现指“某一天”。如:生日;纪念日。又指“时候”。如:春日;夏日;往日;来日方长。
④由“日子”引申为“每天”、“天天”。副词。表示经常发生同样的情况。《易·大畜》:“日新其德(每天更新他的德行)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公膳(公的膳食),日双鸡(每天要用两只鸡)。”现如:日新月异。
⑤因“日子”义含有“时数”的概念,所以引申指计时单位“天”、“一昼夜”。量词。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既又与汝就食江南(后来又和你一道往江南去混饭吃),零丁孤苦(虽说孤苦伶仃),未尝一日相离也(我们叔侄俩却没有一天分离过)。”现如:阳历平年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,阳历平年的二月为二十八日,闰年的二月为二十九日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