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 jí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一箭矢射于人的腋下形,表示外部受伤。小篆由甲骨文、金文演而来。《文字源流浅说》:“像人被矢伤腋状,用以表示外伤和轻伤。”“疾”的本义指“小病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小病,比较轻的病。后指“一般的生病”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有疾在腠理(您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路里),不治将恐深(不医治恐怕要更加厉害起来)。”《论衡·订鬼》:“初疾畏惊(刚刚生病,因为害怕而惊慌),见鬼之来(便见到鬼来了);疾困恐死(病加重了,怕死),见鬼之怒(便见到鬼在发怒);身自疾痛(自己身上因病疼痛),见鬼之击(便觉得是鬼在殴打自己)。皆存想虚致(这些都是胡思乱想造成的假象),未必有其实也(未必真有那种情况)。”现作“病”。如:目疾;积劳成疾。
②由“病”引申指其他“毛病”。名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王曰(楚王说):‘必为有窃疾矣(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)。”
③由“病”引申为“痛苦”、“疾苦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(汉王所以完全知道天下的关阨要塞),户口多少强弱之处(人口有多少以及强弱的地方),民所疾苦者(老百姓的疾痛困苦是什么),以何尽得秦图书也(是因萧何尽得秦朝的图画文书)。”现如:要关心群众疾苦。
④由“病”引申为“痛心”、“厌恶”、“憎恨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: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(屈原痛心楚怀王迷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)。”李焘《续资治通鉴·长编》:“吾疾贫富不均(我痛恨贫富不平均的现象),今为汝均之(现在我替你们平均一下)。”现如:疾恶如仇。
⑤由“憎恨”引申为“妒忌”(这个意义后来作“嫉”)。动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膑至(孙膑到了魏国),庞涓恐其贤于己(庞涓担心孙膑的才能胜过自己),疾之(于是十分嫉妒孙膑)。”
⑥由“憎恨”又引申为“恶”,即“不吉利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辰在子卯(辰在子卯),谓之疾日(叫做恶日)。”
⑦取初文箭矢射人的“迅速”意,引申为“快”、“疾速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病足(我的脚有病),曾不能疾走(不能很快地走)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疾雷不及掩耳(急速得像雷声一样,还来不及掩耳,就已到了)。”
⑧当快速程度增到“快不可挡”时,于是引申出“猛烈”的意义来。形容词。《易·说卦》:“动万者,莫疾乎雷(鼓动万物没有比雷更猛烈的)。桡万物者,莫疾乎风(倒伏万物没有比风更疾速的)。”现如:疾风知劲草。
⑨因“猛烈”含有“强大”意,所以,由此引申为“大”、“强大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顺风而呼(顺着风吹去的方向呼喊),声非加疾也(声音并没有加大),而闻者彰(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清楚)。”
⑩由“疾速”引申为“急切地从事”。动词。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万民疾于耕战(天下的老百姓急切地从事于耕种和战事)。”现如:疾言厉色。
⑪由“快”引申为“捷”。《资治通鉴·唐咸通九年》:“贼将王弘立引兵数万(贼将王弘立即带兵几万),疾径掩至(走捷径乘人不备而到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