畜 chù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面是绳索形,下面像出气的牛鼻。合起来,绳索套着牛鼻,表示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。金文下部讹变成“田”。小篆讹变成上“玄”下“田”。《说文》:“畜,田畜也。”“畜”的本义指“家畜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家畜。人所饲养的禽兽。名词。《左传·僖公十九年》:“古者六畜不相为用(古时候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犬、鸡等六种家畜不能相互用来祭祀)。”《管子·牧民》:“藏于不竭之府者(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),养桑麻育六畜也(就是要种植桑麻,饲养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犬、鸡等六种家畜)。”现如:牲畜;幼畜;畜力;六畜兴旺。
②由“家畜”引申为“畜养”、“饲养”。读作xù。动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鸡豚狗彘之畜(鸡类、小猪、狗和大猪等的饲养),无失其时(不要耽误了它们生长繁殖的时节)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(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可以吃上肉了)。”现如:畜产;畜牧业。
③由“饲养”引申为“养育”。读作xù。动词。《诗·邶风·日月》:“父兮母兮(我的爸啊我的娘),畜我不卒(为什么不把我终身养育)?”
④由“养育”引申为“培养”。动词。读作xù。《易·大畜》: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(君子应当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,多体认前贤的言论与以往的行为),以畜其德(以培养蓄积自己的道德学问)。”
⑤由“培养”引申为“喜欢”、“喜爱”。读作xù。动词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夫国庸民以言(国家如果凭能言善辩来任用人),则民不畜于农(那么民众就不会喜欢务农了)。”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:“民善之则畜也(人民,善待他们,他们就喜爱君主),不善则仇也(不善待他们,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)。”
⑥由“培养”又引申为“积储”、“积聚”。后作“蓄”。读作xù。动词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古之治天下(古时候的人君治理天下),至纤至悉(考虑得极细致详尽),故其畜积足悖(因而国家有足可依靠的粮食积蓄)。”
⑦由“积储”引申为“容纳”。读作xù。动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获罪于两君(得罪了两个国君),天下谁畜之(天下谁能容纳你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