陟 zh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左边是山崖;右边是两只脚趾朝上、脚跟朝下的脚。连起来,表示两只脚登上山崖。小篆由甲、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陟,登也。从自,从步。”“陟”的本义是“登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登,由低处向上走。与“降”相对。动词。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:“陟彼景山(登到那个大山上),松柏丸丸(松柏树干直又长)。”
②由“登”引申为“登遐”,即“升天”,喻帝王之死。动词。《书·顾命》:“惟新陟王(新逝世的成王),毕协赏罚(赏罚完全合宜),戡定厥功(能够成就文王、武王的功业),用敷遗后人休(因此把幸福普遍地留给我们后人)。”
③由“登”又引申为“登程”、“上路”。动词。《书·太甲下》:“若升高(如果升高),必自下(一定要从下面开始);若陟遐(如果上路远行),必自迩(一定要从近处开始)。”
④由“登”又引申为“晋升”。动词。《书·舜典》:“三载考绩(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),三考(考察三次后),黜陟幽明(罢免昏庸的官员,晋升贤明的官员)。”
⑤由“登”又引申指“重叠的山陵”。名词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四方悉平(四面全是平的),周以乔陟(周边是高大重迭的山陵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